专栏 > 珊言良语

教育工作者的推托与承担

我前天在面书贴文提到据我过去的观察,猜测古来宽中校方会如何回应社会对的这一波深伪不雅照风波的关注,我提到某些华教机构的辅导处虽然没有回应学生求助的标准作业程序(或有标准作业程序但没有跟从),但在回应这类社会关注事件却有很明显的标准作业程序。

如他们一定会发悲情牌(昨天古来宽中的文告就提到了独中经营不容易),对事件细节避重就轻,模糊两可,如果他们真的有错的话,就选一个最小的错承认(昨天选的错是回应慢了,承诺以后回应会快一点),至于其他明显有错误的部分,就只字不提。

接下来他们会用温和的语气请大家不要再说了,或如这次文告严肃的警告会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力(应该是利?我查了两个报章都写这个字眼,我怀疑是校方的字误),某些事件他们会借助一些社会有力人物的背书当和事佬,要求加害者和受害者握手言和,然后以“好啦我把事情依照大家想要的办完了,大家不要再谈了,再谈就伤害华教了”的姿态要求结束整件事。

宽柔独中古来分校董事会的声明。(图片来源:八度空间)

再回头看看时间线,三月二十七日,通讯与多媒体副部长张念群的助理,已经陪伴受害者报警,到昨天文告说明学生被开除的四月十日,中间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不确定校方如何应对,但在四月八日事情正式在网上爆开来时,校方还没有任何实质行动,据我所知,四月七日男生还出现在学校办的讲座上,一切如常,风和日丽的。

我很好奇为什么前面十一天风平浪静,第十二天网上声讨中日渐高昂,第十四天马上就宣布开除学生。

以前的家长,如果孩子做错事情,街坊怪罪下来时,家长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公开打小孩给大家看,让大家知道,你们说我孩子做了什么错事,我现在就打给你看。大家看到家长打小孩,觉得家长做了应该做的教养动作,就结束看热闹,各自回家去了。

我再怎么看,昨天的文告的做法就是这种打小孩给人看的味道:大家都说我没把小孩管好,大家要看我惩罚小孩,好吧,现在就打给大家看。

我思考的方向是:作为教育机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走向吗?

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我们是不是可以有高一点点,就高一点点的要求?

身为一个教育机构在事情发生后决定切割学生的决定,真的是解决事情的最好办法吗?(图片来源:freepik)

我先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儿子念国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接儿子放学的那个傍晚,我发现了不对劲,马上联系校方,校方在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正,约了我,把下午班主任,辅导老师,训导老师,涉及的老师都聚齐,当时大家看到我的第一句话都问:孩子现在还好吗?愿意来上学吗?

在得知孩子心理状况非常不好,但仍愿意来上学,大家明显的都松了一口气,就直接进入谈事,四位教育工作者都很认真听我说孩子回家说的,我这家长对这事件的不满,和我希望得到学校怎样的回应,我告诉他们孩子的事情我无法做什么,但我要求学校答应我,从此以后同样的事情不能发生在其他学生身上。

就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儿子上学时间,有不同的老师接见他,辅导、谈事、关心他的心理,给他很多的鼓励和支持,而涉事的老师也接见他,亲自跟他道歉。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们的焦点一直都在关注孩子的心理,谈的是如何协助孩子在这件事情之后可以再融入学校的生活,言谈中没有避重就轻,没有找任何理由来责怪孩子。(图片来源:pixabay)

两个星期后,我收到校长亲笔签名的一封信,说明学校的处理方式,如涉及老师的处分,也白纸黑字的保证,同样的事情不会再这间学校发生。

时间过去好几年了,儿子跟我说,这样的事情从此就没有再发生,我问那位涉及的老师有没有再教到他?他说有,我问对你怎样?有没有差别对待?儿子说没有,这位老师对他就好像对一般学生一样。

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当年的那场交流,他们没有随便派一位老师来应对我,而是把所有相关的老师都请来,以便可以接手接下来对孩子的各种协助,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们的焦点一直都在关注孩子的心理,谈的是如何协助孩子在这件事情之后可以再融入学校的生活,言谈中没有避重就轻,没有找任何理由来责怪孩子,如说孩子也有错,孩子也有责任,他们也很重视家长关注的部分。

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当年的那场交流,他们没有随便派一位老师来应对我,而是把所有相关的老师都请来,以便可以接手接下来对孩子的各种协助。(图片来源:Pixabay)

整个教育团队表现得很专业,完全以孩子为本位,事后跟进的辅导也非常到位,甚至下午班主任也亲自跟儿子面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重视的。

这件事情之后,我再回看某些华教机构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看到的最大差别是,校方对个别学生的重视和校方对校誉的重视两个态度。

我们回到古来宽中开除学生的这事情。

开除学生这事,是非常严重的行动,它牵涉到执行前如何处理,学生是不是有机会说话,辅导的内容如何,还有学生之后的心理发展。

我不确定古来宽中校方和辅导处在开除学生前如何处理,我读到的新闻是校方有跟家长谈开除这位学生的事情。

我认为,一个教育机构不应该以跟社会交代的前提和跟犯错学生切割的姿势面向大家,告诉大家说:是的,大家,我把这个学生开除了,这事情就跟我没关联了。

从护着加害者到切割加害者这短短的几天转变如此迅速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身为教育者,孩子是真的做错了,但教育工作者可以思考的,可以做的其实可以更多,目标至少是如何让这个犯错的孩子从事件中学习。

开除学生这事,是非常严重的行动,它牵涉到执行前如何处理,学生是不是有机会说话,辅导的内容如何,还有学生之后的心理发展。(图片来源:freepik)

我认为教育机构可以跟学生站在一起,以坚定的姿态告诉学生:

“我们有责任教育你,很抱歉我们没有接住你,这点我们有错。然而这次犯错的事情太大了,所有程序包括报警和开除这事一定要进行,你需要为你的作为负上责任,付出代价,但请你不要害怕,不要恐惧,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古来宽中和和我们的辅导老师会是你的后盾,我们会陪你走这一段路,希望这事成为以后你人生的一个借鉴事件。“

学校也可以就这事件跟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讨论这事情的各种面向,完全公开透明的跟社会坦诚校方可能做的错误,老师可能在过程中处理得不好的地方,完全坦诚的说明。

发个文告试着推托各种责任之后迅速跟学生切割,表示这也一并推开跟这个学生的连结,让他孤单面对事件,虽然自己可以在社会声音嚷嚷当中轻巧脱身,但我觉得当中到底欠了一些什么。

台湾郑捷杀人事件,郑捷都有他的大学为他发了一篇题目为“郑捷是家人” 的文章,文里有一段是这样的:

东海大学在学生郑捷涉及杀人事件时后写的一封公开信。(图片来源:天下杂志截图)

“我们多么不希望此事发生,但若这是必然,我们愿意是发生在我们所深爱的东海。因为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承担,我们是一所有教育理想与力量的大学,来自愿意彼此相爱的你和我,来自与东海同在的上帝,从六十年前生根,直到如今与永远。”

我想一位青少年做出如此严重的事情背后原因很复杂,家庭和社会都有各自需要探讨和改进的部分,学校的角色是教育工作,而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对象不是董事,不是校誉,不是面子,而是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5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echokoh@hotmail.com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