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弘部落格》的作者前阵子提到,他常遇到在各种通道上无视通道是公共场地,自在地在通道上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的人。
如手扶梯到点时,遇到有人停在那里聊天,他需要开口,人们才会往两边散去;如站在主要通道上吃手里的小吃,要经过时还要说两次“excuse me”,他们才连声“sorry”地走到旁边;如等孩子放学时,打了双向灯就停在大马路上,三条通道变成一条半,结果本来好好的路况变得阻塞,让人苦不堪言。
我想对公共空间使用的情景概念,是需要学习的,从家庭教育做起,延伸到学校教育、其它单位的教育等,长久下来,使用公共空间时需要尊重其他人的概念,定能烙印在血液中,变成常识。
我回想自己从小是如何学习,在外出的时候体恤别人的需要?
我想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没教的,上学校之后老师会教,同时,我也从同学朋友身上学习,从学校出来社会之后,也能通过工作伙伴和接触的人学会更多细节,甚至出国旅行也能观察各国人民在公共场合如何迁就和体贴别人的需求。
然而,这些各个年龄层需要的教育,都需要有人愿意教,加上有机会和有情境需求,孩子们才能学会。
记得几年前带二十多个小学孩子到新加坡去玩,我们到了地铁站,分好地图,分好组,就让他们自行讨论要走哪个方向,令人乍舌的是,孩子们拿了地图就坐下来开始讨论,无视后面来的人群需要稍微绕过他们才能直走。
于是我要大家收好地图,跟我到旁边去,我当下就告诉他们,到了公共空间,我们需要考量别人的需要,要时时检视自己在公共空间的所作所为是否会照成别人的困扰,我们所在地有很多角落的地方,大家干嘛一拿到地图就地就坐下来打算开会?我们不是应该先环视周围,有哪些地方是不会阻挡到别人的,整群人才一起移过去?
这次之后,他们还有好几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再之后他们就养成了在公共场所考虑公众需求的好习惯。
这些体验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很重要,现代环境减少了孩子的各种体验,就需要各种资源来教会他们某些概念。
我记得很久以前,因为工作需要跟别人同房,同住的女生一进入酒店房间就把毛巾放到地上踏,说:我自己带毛巾来,这些人家用过的毛巾可以用作抹脚布。
她让我大开眼界,退房时她用的空间乱七八糟,因为她说:“酒店收了钱,难道要我收拾好房间给他们吗?”
我心里想:就算不收拾整齐,至少不要把人家的被单踢到地上踏来踏去吧?
我也遇到跟租车公司租车,然后开车时很狠的人,遇到什么撞什么的,他说:“反正是租来的,不心疼。”
至于在公共场合丢垃圾,手机开着大声音乐,在电影放映时讲话的人,现实生活不少见。
我国要成为文明社会,路确实还长。
一个人的品行修为不看学校成绩有多好,而是看他对身边的人和环境的尊重和体贴,文明社会看的不会只是楼有多高,建筑有多雄伟,而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中,如何为其他人着想而做出的各种配合。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