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当披头四遇上鬼娃Annabelle,谁是票房冠军?谁是票房毒药?

银幕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怕你不敢想像:没有披头四的音乐片让你重温他们的音乐,黑人民权先锋与3K党领袖不打不相识,西方人讲了一个印度人神游欧洲的奇幻旅程,最恐怖的鬼娃被封锁也能让你坐立不安一整晚。

《Yesterday》

无论你当它是音乐片还是爱情片,这都是一部不落俗套、大开想像力的电影。没有强迫性的怀旧音乐之旅,因为原唱者不曾存在;没有俗烂的恋爱桥段,因为全世界变了样,没有了披头四The Beatles乐队,没有人记得他们的歌曲,男主角靠记忆重唱后名成利就,好歌果然经得起考验,就算由一个普通人唱出来。世界不能没有他们的歌曲,就像男主角需要他的真爱那样。Richard Curtis的剧本还是那么感觉良好的英式浪漫,不一样的是导演Danny Boyle通过The Beatles的歌曲融入他最拿手的影像节奏,让故事变得轻盈好看。在一个没有香烟、可口可乐、哈利波特这些与披头四等同份量的精神粮食下,这个平行世界仍然可以继续运作,只要诚心诚意,平凡即是福,就像那位78岁老人家的现身那样,简直就是披头四乐迷的恩典。男主角最后决定免费分享所有歌曲,是对好歌的最大致敬,也是最完美的结局。

《The Best of Enemies》

听起来像一个虚构故事,一直为黑人争取平等对待的人权女先锋,和一向白人至上的3K党领袖,因为参与一场废除学校种族隔离政策的研讨会而结为终生好友。电影把这段1971年的真人真事巨细无遗地拍出来,一板一眼地没有任何花巧,2小时15分钟充份表达了当时普遍大众存在的疑虑,每一项都有其理据。因为深度的探讨很繁琐,一些戏剧化的安排无可避免的出现,投票代表受到的威胁,女方到医院探访男方家属的描写,投票揭晓的过程起伏,都有通俗剧的影子。接近半个世纪以前的黑白斗争插曲能够温故知新,也有赖电影的如实拍摄;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生前的互动和访问画面,还是充满温度的。

《Annabelle Comes Home》

因为故事集中在一个晚上,剧情先缓后急的处理分配得不很均匀,不过总算比前两部更有耐心铺垫。始终无法理解这么丑的洋娃娃为何会成为孩子的玩物,这回的故事把鬼娃吸引周边恶灵的载体性质说得仔细,省却了我的疑虑。当你专心去留意华伦夫妇储藏室的细节时,才发现这里有大把可以扩充招魂宇宙的素材,只不过本片引导的方式过于蜻蜓点水,仿佛不同的过门介绍那样,没有什么重心。饰演女儿的Mckenna Grace人小气场大,是继Dakota Fanning之后的童星接班人。看到片尾的致敬,才知道原型人物的Lorraine Warren已经在今年4月离世了,观众应该感谢她和已故丈夫所提供的灵异经验。

《The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the Fakir》

欧美+印度制作,讲一个孟买男子到巴黎寻找生父,却经历了寻常人难以想像的旅程,最终寻获真爱的故事,结构有点类似《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法国小说原著写他被一个Ikea衣橱送到英国展开奇幻旅程,电影内看到他乘坐飞机、货轮、热气球,周旋在难民、女明星、入境官员、走私贩、杀手之间,天马行空的叙事完全无从预测下一步的发展。作为点缀的歌舞属于欧美风格,不像一般印度片那样主导剧情。由于太过离奇,所以安排他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到少年感化院讲这个故事,当守卫问他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时,他以“除了重要的部份,其他都是用来鼓励年轻人的”来为电影解围,的确高招。

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