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了剧场工作三十多年,去年才第一次加入电影剧组,对象正是今年提名九项金马奖的《五月雪》。我担任的是表演指导,受制作人黄巧顺的委托,要在槟城招募和训练近百名群众演员。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剧组同时也聘请了另一位槟城剧场资深导师张晓晶共事。
由于当时还处于疫情复苏初期,剧组为了不想引起太多不必要的关注,所以招募只是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而且只打出“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的名义,应征者到了面试当天才知道导演是张吉安。
《五月雪》的“五一三”场景虽然是发生在吉隆坡半山芭,但全片主要场景都在槟城拍摄。剧组前来堪景时,在不三不四电影俱乐部成员黎添华带领下,去到远在槟岛浮罗山背双溪槟榔的新民华小校园内一个酬神戏台,不过吉安觉得不适合,反而看上学校门前那条小街道,街上的老店屋维持着1960年代的基本面貌,而且刚好是12间,与半山芭原本那条街的数目一样。于是他便决定在这条街上搭建一个戏台,还原电影中的事发现场。
这部电影制作的认真程度可以从甄选群众演员的过程中看得出来,剧组特地要求我和晓晶为临时演员开办两天的表演工作坊,虽然他们饰演的都是大街路人,但导演却为每一个人设立了一个身份——捧咖啡的员工、云吞面摊主和顾客、米粉档食客、包档小贩、书摊小孩、戏台前的婆孙俩、逛唱片行的情侣、裁缝店师傅、神料店店主和女儿、刚下巴士的乘客、等待顾客上门的三轮车夫、正在楼上收衣服的妇女……形形色色都有。每一个人走在街上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目的,这样看起来才不会像游魂似地走动。
这些群众演员不止要有动机,为了让演员适应长镜头,我和晓晶还要为每一个路人安排走动的路线图,设计定点让他们自然走动,比如买了包后走去裁缝店看布料,然后再走近戏台围观;或者从自己的店走过对面打包云吞面,途中遇到朋友在街上聊天。这样一来,即使长镜头维持三至五分钟之久,这些路人也不会显得呆若木鸡。
由于是吉隆坡背景,所有路人都必须讲粤语,因为要现场收音。我们不要求讲得标准,但一定要用粤语说出来,成为有可信度的环境音响。还有,走路的姿态也要经过调教,尽量呈现1960年代的节奏。以上这些都是拍摄前的准备,我们就在格尼百利宫商场(Gurney Paragon)的古迹建筑内,用两天的工作坊排出一个导演满意的街景。
工作坊结束后,《五月雪》在2022年4月25日正式开镜,连续一周在双溪槟榔新民华小旁边封路拍摄。1960年代的小贩摊格;1969年大选的海报和布条;那个年代的巴士、汽车、摩哆和三轮车;粤剧戏班的戏台;穿上1960年代服饰的路人;一排经过复古修饰的老店屋。
我和晓晶在拍摄现场驻守三天,主要是指挥临时演员的走位。职责所在,我一早就把电影剧本读完,每次看着摄影机的镜头摆设,我就不得不佩服导演选择的机位和角度。虽然都是一镜到底,但镜头里的画面已经包含了剧本所要说的内容,很多文字上的描写都被画面交代,剩下主要演员的对话其实不多,氛围都被浓缩在镜头里,稍微移动都会破坏那股凝聚力。
在这些场景内,主演演员都没有特写镜头,在中景和远景中融进四周的环境。由于镜头都很深邃,远在街口的画面都可以看到街尾戏台上的动静,那些路人的走动也就纤毫毕现,我全程都在紧张地盯着镜头,每一场戏开机前都要仔细说明走位,不然每次都要整百人重新来过,幸好每一场戏最多只take了六次。有一次瞄到摄影师在纪录临时演员就位前的画面,宛如历史纪录片里的人物,那股暴风雨前的宁静仿佛穿越时空而来。
最难拍的是群众收到暴动消息后惊慌乱跑的画面,这场戏安排在我驻守的最后一天才拍摄,晓晶因为疑似中暑而需要提早离开,剩下我一个人面对整百人,偏偏导演觉得摩哆驶进来通风报信的场面不够拥挤,我只有20分钟的时间重新作出调度,制造路人不断穿梭的繁忙景象。幸亏这批群众演员都很合作,在几名助导的协助下准时交货。这一幕的机位特地安排在戏台下方,以低角度冷眼旁观骚乱,镜头罕见地从右边的神庙缓缓移动至左边木凳上断了头的拿督公神像,最后是戏班的人带着小阿英和母亲跑到后台避难,全程没有看到一滴血,但氛围足以震撼人心。
这条大街是电影上半段的主要场景,剧组后来又到阿依淡的木屋区拍摄下半段中年阿英的戏份,因为那里可以看到极乐寺的观音铜像,最后才回到吉隆坡“五一三”义山完成电影结尾一幕的拍摄,这些场面都没有再涉及大量群众演员,我的工作也就到此为止。
2022年9月6日,制作人黄巧顺和导演张吉安带着刚刚从台湾完成音响后制的初剪版本来到槟城格尼百利宫商场(Gurney Paragon)的TGV电影院,准备隔天播放给投资人过目。我和另外一位来自外州的导演友人受到邀请,成为全马最先看到《五月雪》的观众。全片分为上下两个章节,分别叙说1969年和2018年的“五一三”,女主角阿英隔着49年的时空依然感受到的冲击。
政权轮换后的马来西亚并没有变得更开放,“五一三事件”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课题,当年的真相并没有得到解封,《五月雪》从威尼斯影展走到金马奖,最终恐怕未必能够在国内上映。在槟城甄选演员的时候,发生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吉安看中了一名10岁的小女孩,因为她的轮廓和气质神似万芳,是小阿英的最佳人选,剧组后来也安排她接受表演训练,然而却在开拍前夕辞演,因为她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担心演出后会惹麻烦,可见“五一三”的阴影就像一道咒语,过了半个世纪仍然摆脱不了,需要更多面相的诠释才能将之打破。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记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