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金棕榈得主遇上荷里活鬼才,这两部电影都不容错过!

康城影展最佳电影碰上美国鬼才久违的作品,一连两部重头戏上映,让久旱逢甘露的影迷喜出望外。荷里活导演在中国资金下拍港片,好奇心多过期待;倒霉优步司机碰上辣手干探缉凶,紧张动作片化为轻松喜剧。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难怪人家会形容本片是Tarantino写给荷里活的一封情书,镜头总是温柔地对待演员,不急不徐地打造导演本身对那个年代的想像。不了解荷里活文化和电影的人一定会觉得电影很闷,因为夏虫不可语冰。看Tarantino慢条斯理地拍出那份闲情,那是他的内心画面,全部事件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怀的管道。所以他做到真有其人却未必真有其事,在那个电影的时空里,波兰斯基没有娈童,他的妻子没有被杀害,还在戏院内渡过一个写意的下午;而李小龙被人教训,嬉皮该死,这些都是导演对自己诚实的告白,一点也不造作。当然,导演保留了暴力与幽默,那个喷火器最后派上用场,场景却让人感觉痛快,因为前戏做到足,他捉到观众的心理。女童星在片场跟Leonardo谈演员修养,结果让他重振雄风,自我感觉良好,我笑着看完这一幕。Brad Pitt跑去嬉皮大本营鸡婆一番,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过程同样让我忍俊不禁。也许情怀太多,Tarantino这回干脆不用章回式的叙事结构,直接拍到爽为止,将近三个小时直落,给你看到饱,实在痛快!

《寄生上流》(Parasite)

中文片名译得好,从底层往上爬的心机,都被雨水冲走了,让人看得唏嘘。下流人一身的穷酸味,怎样也瞒不过上流人的鼻子,电影内影射阶级的意象比比皆是,半地下室的窗口到有钱人家的落地大窗,再到没有窗口的地下室;四处乱窜的蟑螂与偷偷爬着出去的一家人,往上走的豪宅与往下走的贫民窟,对比无处不在。导演奉俊昊刻意强化贫富之分,明示多过暗喻,是商业片的本质,但手法又充满艺术性的使用,结合得非常讨好,不会闷坏一般观众,也吸引有要求的影迷。开始是喜剧,看下流如何混进上流;发现地下室之后变成惊悚片格局,一家人逃出来后就是恐怖片的前奏,最后以荒诞剧收场,过程出人意表,转折叹为观止。半夜从地下室冒出来的双眼,窗外草地上的风和日丽,室内设计的视觉震撼,都被摄影师的镜头完美地收录。有钱人的天真和穷人的无知是并存的,电影的讽刺非常到位;还有那幕开朝鲜主播玩笑的场景,竟然出现在这么关键的时刻,都不知道是好笑还是好气。电影有时候做得太出面,批判的力度就相对减低了,和我的预期有一些落差。

《沉默的证人》

果然是拍过Die Hard系列的导演,每个角色都很难死,无论你开了多少枪,砸破多少片玻璃,挥了多少拳都好,电影就是死不断气地拖泥带水,向你展示生命有多顽强。遥想当年《Die Hard 2》的一气呵成,就知道剧本何等严密,哪里会像本片那样处处犯驳,剧情一早就失去张力,剩下的时间都靠薄弱的角色和连篇废话来打发。中国片商请得到荷里活导演拍片,却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剧本让人家发挥,再加上Renny Harlin本身的巅峰期老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动作场面拍出来的效果好比风烛残年。政府殓房的格局一目了然,看片名还以为那些尸体有多大作用,结果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解剖镜头都没有多少特写。法医与黑警的角色缺乏内心刻画,一味靠突发事件串联,让张家辉和任贤齐的表演变得很平面。其他诸如郭晋安和吴卓羲的戏份跟跑龙套差不多,导演仿佛不大了解演员似的。那颗子弹最后并没有带来让人满意的伏笔,整体感觉看不出荷里活的水平,连港片最起码的特色也尽失。

《Stuber》

Dave Bautista始终比The Rock多了一些表情,打斗场面因此多了一丝幽默感,不会太过样板戏。编剧安排他双眼刚动过手术,在视力尚未完全恢复之际,多了一些险象环生的镜头,扁人也不再那么理所当然。那个凡事龟毛的优步司机很有小人物的喜感,不完全是喋喋不休,偶尔还会冷面笑匠上身,缓和紧张的气氛。男性脱衣舞后台的真情对话,以及宠物诊所的盲目大混战,是本片在一静与一动之间平衡的示范。被上司出卖的套路平平无奇,全凭处境戏挽回分数。印尼动作片明星Iko Uwais身手灵活,饰演反派与大块头打得旗鼓相当,煞是好看。处境喜剧的处理让这部动作片更容易消化,像一剂解暑良药。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4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