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没有期待,看电影永远是一场不可知的冒险。千篇一律的电玩设定也有短暂高光的时刻,杂锦式的恐怖短篇也有被忽略的连贯,貌似刺激的故事竟然只是小儿科,公路之旅原来是打开舞台恐惧症的锁匙,这些都是进了场才会知道的事。
《Mortal Kombat》
开场水准不俗,有耐心经营风雨欲来的氛围,可惜这已经是全片最精彩之处,后面的角色越来越多,打斗场面越来越快,回复电玩本色,无法平反这类电影的负面形象。观众如果想看这些,干脆打电玩算了,拍成电影版就应该有大银幕的视野和气势,不是放大特效那么简单。
其中三个角色被激发潜能的过程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起码有那么一刻的热血沸腾,比千篇一律的电玩式对打出色。电玩的创意在于角色的设定,这应该是电影版好好发挥所在,开头昙花一现的编排,其实值得效法,让虚构的角色成为有感情的血肉,超能力才有存在的必要。其后的搏击赛场、特种部队的描写都循着这个方向发展,只是抵达山洞后就走了样,修炼过程变成速成班,反派角色赶时间登场,很快就进入快打模式,和电玩没有分别。
我不是对电玩有偏见,而是对电影规格的浪费感到可惜,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些可能性之后,最后又被打回原形的无奈。
《The Mortuary Collection》
四段故事都发生在恐怖殡仪馆以外的不同年代,但最后都连接到这里来,里面都有一个医生角色出现,像一个隐藏式的线索,稍微不留意就会忽略。
故事不算高潮迭起,却有着反套路思维的趣味:女扒手在厕所遇上比她更多手的怪物、男人滥交结果搞大的是自己的肚子、结婚誓词的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竟然成了夫妻俩的咒语、保姆与杀人魔的易位颠覆了刻板性别认知,虽然都是按照恶有恶报的套路发展,但始终保持一点黑色幽默。
比较可惜的是叙事节奏拿捏还不够火候,时好时坏,应该紧张时会出现拖曳,需要耐心经营时却出现快接画面,总是少了一气呵成。
我喜欢解释不到的迷离氛围,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唠叨,镜头处理得不够张力,实在美中不足。结局那一段好像有删减,死了的女主角出现得太突然,但观众还是可以理解如此安排的寓意,只是需要自行脑补一番。
《约定的梦幻岛》
带着看《大逃杀》的刺激心情入场,结果看了一部儿童电影,无论对白或手法都是那么标准的儿童取向。故事里的孤儿院表面温馨,实际上是鬼的食物培育场,因为他们要新鲜的人脑供应,时候到了,每一个孤儿都会以领养之名被出货。
电影虽然已经把出货年龄从12岁以下提高至16岁,以容纳青少年角色,但呈现手法完全当观众是儿童,用浅白至极的对白和行动解释一切动机。别说血腥暴力属于小学程度,连鬼都只有那么一两只,最受不了那些幼稚的中二台词,整个人鬼共处的世界观被简化成三言两语的交代,看了就泄气。
看不到惊悚的画面,只好看主角们染得新潮鲜艳的发型,雌雄不辨的中性形象,以及日本片必备的热血喊话,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何日本真人电影一直比不上动画,因为动画能够发挥漫画里天马行空的画面,平庸的电影只懂得复制场景和人物,忽略了当中的情感和联想力。
《The Box》
看失意制作人帮助年轻歌手克服舞台恐惧症,片名就是点题,歌手起初躲在一个装冰箱的大纸箱内演唱,不敢面对观众,先后被客人当点唱机,被路人当奇观看待,然后遇到盲人女歌手开解,经历失败再突破心魔,最后走上面试的舞台。
导演用公路电影的模式开展一路的巡演,不过韩国人拍不出举重若轻的写意,只会加重情绪的负担。虽然唱的大部份都是英文口水歌,演唱的画面倒是拍得很专注,演唱者的神情配合歌词有一番全新化学作用,效果比制作人的道理强得多。
海边舞台上突破自我的过程少了刻画,让之前的心理挣扎显得造作,加上男歌手的外表本来就十分上镜(事后才知道是男团EXO成员),我竟然没有一丝苦尽甘来的感觉。这样的电影只能当作拉长版的MV来欣赏,中间有一些点缀式的波折,再不堪也有风景美食相伴,人家还是驾着马赛地名车去巡演,叫我如何认真对待这样的故事。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