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舟人指点

大规模开放时机到了吗?

现在各行业包括旅游景点,都逐步开放及复业。

大家都知道不能长期封锁,不过仍有疑问,大规模开放的时机到了吗?

虽说近期确诊数字有下降,且卫生部长凯里也说,加护病房及死亡病例,在过去一个月来都有所下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全国基本传染数还是接近1。

那么,这时候大开放是对的时机吗?不知道。

不过大家都懂,迟一天开放,很多业者就多辛苦一天。

我们现在有80%成人接种了疫苗,跟新加坡8月时的开放差不多,只是新加坡最近的确诊病例又再上升,而新加坡政府的态度是,非必要不重回封锁阶段。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说,这一波病例是要与冠病共存的必经之路

现实是封锁无法解决问题,开开关关下去不是办法;跟病毒共存要有方法,如果因为恐惧而封锁,就等于被病毒打败了。

说白了,就是要让医疗系统跟病毒取得平衡,捱得过,就成了长期做法;如果捱不过,就必须收紧防疫措施。

逐步大开放就要來了,那么我们个人做好准备了吗?又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是行为。

不论政府怎样开放,都是伴隨SOP及各种限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过去的日子回不去了,不能再用疫情爆发前的行为和习惯,來面对现在的生活。

即使是堂食,旅游,运动,看电影或什么都好,防疫SOP都要做足,不能有侥幸的心理。

越是大开放,越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不需要报复性的第一时间冲着去。

再來,是认知。

现在大家都不说群体免疫了,而是地方性流行病。

现实是,确诊病例不会清零,也可能还是相当多确诊数目,死亡病例也还是有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了,这算什么抗疫防疫?但这就是现实。

当大家说跟病毒共存,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长期來说就是改变认知,慢慢把冠病视为像流行性感冒一样。

不是说病毒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大家不重视了,而是就像流行感冒一样,时刻戴口罩保持身距,要隔离避免传染,要休息或接受治疗,要打疫苗或打针吃药(如果未來有药可吃),隨时准备自测试剂盒……

人们会更关注的是重症患者,而不是确诊病例。如果不幸死亡,也就像每年流行感冒死亡一样,不再成为媒体焦点。

认知的改变,是要学着坦然面对冠病,毕竟一味躲着它不是办法。

最后,是情绪。

Covid19有着许多未知数,更別说它还一直变种,抗疫和防疫变数很多。

所以,从打疫苗保护到地方性流行病,是根据医学科学理论推敲出來的假设。

它虽然有依据,但也可能不一定准确。至于个人愿不愿意相信医学科学,这是个人选择,勉强没有幸福。

从冠病疫情爆发到了今天,很多人对冠病依然充滿未知和恐惧。

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恐惧不但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虽然说,愿不愿意相信医学科学这是个人选择。但是,多看正规有根据的报道,少看道听途说的”最新消息”,这能增加认识减少恐惧。
再來,是控制愤怒。

由于疫情变数多,信息的传达和措施的调整,也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人们难免会生气,这是可以理解。

正因为如此,面对大开放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学着控制情绪,尤其是愤怒。

隨着出外的人群多了,一些小事可能都让人心浮气躁。

例如,对保安人员发脾气,对学校老师发脾气,对商家员工发脾气,对劝告守SOP的路人甲发脾气……其实你可以不需愤怒发脾气。

大开放就要來了,或许我们无法决定大环境,那就个人做好准备吧。

延伸阅读:许国伟专栏《舟人指点》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国伟

koh438@gmail.com

许国伟,从小志愿当记者,现在觉得好傻。怕被讲不读书才当记者,只好一直读杂书,偶尔就写写评论,傻傻的把笔当屠龙刀。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