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场意外,改写了家族企业的命运,也改写了我的人生。年仅24岁,比我小一岁的弟弟,在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从那一天起,家里的一切都随之改变。
我高中毕业后赴澳洲深造,弟弟性格活泼,偏爱实践多过读书,连SPM考试他都不愿参加,校长还特地登门劝说。中学毕业后,他早早投入家族企业工作,反而如鱼得水。当父亲决定投资塑胶成型机械时,弟弟被安排到吉隆坡一家工厂学习,学成归来亲自操作设备。他的投入,为公司后来的制造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而我,大学毕业后在会计楼工作了一年半,又到英国继续深造。原本打算在英国待三四年,没想到弟弟的骤逝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优先顺序。父亲劝我回国协助家族事业,母亲在巨大的悲伤中也需要家人的陪伴。我没多犹豫,选择回家,投身家族企业。

那一决定,成为公司转型的关键契机。传统小镇上的家族企业从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我与父亲、叔叔并肩打拼,十一年间将公司年营业额从四百万令吉提升至七千多万令吉,并在1998年成功上市。这段历程,是新旧世代携手合作的成果。
若当年没有我的加入,公司的发展未必能如此迅速,或许也不会有上市的可能。同样地,若没有家族企业的平台,我个人的事业高度也未必如此。我可能继续做一名专业经理人,或者创业,但能否达到今天的成就,仍是未知数。
家族企业成就了我,我也反哺了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双赢的安排,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多年以后,在一场大学就业讲座中,我分享了这段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人思考——除了到外企、大公司就职,或者自行创业,是否也能考虑加入家族企业?其中虽有挑战,亦蕴含无限机遇。
所谓“行行出状元”,从传统的茶餐店、杂货铺、建筑行,药材行,到蛋糕店、海产销售,皆可发展成规模企业。今天本地的Mr.DIY、Eco-Shop、双威集团 、余仁生、99Speedmart 、皇家雪兰莪、云顶、全利,都是家族企业脱胎换骨、做大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家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的加入。老一辈虽经验丰富、基础稳固,但教育水平有限,事业扩展终有瓶颈。年轻一代若能带着新视野、新知识,在家族企业的平台上施展抱负,往往能带领企业迈向更高的层次。
选择家族企业,不是妥协,更不是靠父荫,而是一种责任与机会的结合。若能用心经营,这个平台不仅能承载梦想,更能成就人生。
这是我亲身走过的路,也是一条值得更多年轻人认真思考的路。
▌延伸阅读:郑秉吉专栏《血脉商道》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