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赵见人生

如何建立有界线感的亲子关系

胡天和葛玲是年轻夫妻,也是新手爸妈,90后新一代,自组小家庭,对家庭生活和养育孩子比上一代的父母具备更多教养知识。圆圆是这个家唯一的孩子,也是胡天和葛玲两边家族中唯一孙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心头最软处,当然,更少不了姑姑阿姨叔叔伯伯疼爱。

新手父母面对自己第一个新生命,除了广阅网络各种育儿知识外,也是浏览各种新手爸妈媒体社群的常客。从圆圆出生起,葛玲和胡天常常面对和上一代的各种教养不一致,孩子哭时该不该立刻就抱起来,学龄前孩子可不可以吃巧克力、奶嘴要用到什么时候、可不可以看Ipad、可不可以吃糖果……但上一代的疼孙情感则在见到孙子时早已把新一代的教养规则抛诸脑后,对祖父母而言,糖果是疼,Ipad是爱,巧克力当然就是祖孙情。长辈们争着给圆圆买衣服,葛玲希望圆圆穿得太性别化(公主装),但家族的大人们总是自己的女孩梦放在圆圆的成长需求。

 新手父母面对自己第一个新生命,往往会面对许多难题。

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教养观念不一样或不一致,逐渐演变成葛玲和家公家婆的紧张关系,胡天也因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各种暗示阻止不了家族长辈们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教养争执。胡天和葛玲逐渐注意到圆圆总是能够从祖父母“钻漏洞”,家里不能吃的在爷爷奶奶家可以吃,在家里不能看的卡通,在姨丈阿姨家可以。当圆圆越来越大,进入学龄期之后,要学习的东西也越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就越大。

亲职教育是教与养的辨证关系,它在日常生活中形塑家庭样貌,界定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相互成长的历程。但是在华人家庭中,教养不会仅仅只是父母的事,它也反映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与祖孙关系。所以教养过程中,以谁的意见为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界线。华人家庭的上一代与下一代的亲子界线,影响着下一代的亲子界线。胡天和葛玲需要学习如何和上一代拉出教养界线,和圆圆建立良好的亲子界线。

原生家庭的亲子界线与核心家庭的亲子界线,是重叠交织的关系。胡天的父母是传统华人家庭,即便胡天当爸爸了,在他父母眼中仍然是一个孩子,提醒和告诫对90后的胡天一直是他和父母关系之间的冲突,而留学英国回来的葛玲则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长辈不能过度干涉或破坏她的教养规则。一个小孙女,开展出一个华人家族的关系与界线,其实这是两代之间学习亲职的越始点,也是关系转折点。

家里的大人疼惜孩子是天经地意的事,但是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习作息规律、健康饮食、人际学习、情绪表达、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是一种对话和互动的序列,孩子从中学习大人和小孩之间有一个界线,什么是父母决定,什么是孩子可以决定,存在着某一种默会的关系。

只有大人管教一致,才有可能建立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

教养管理和规范,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顺顺利利,孩子需要学习遵守大人的指导,孩子会挑战父母的教养,特别是三代家庭成员在一起时,祖父母的权力会因为疼爱孙子而破坏父母的管教权力,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默会关系就会糟到破坏,孩子等于是利用祖父母的权力越过其亲子界线。

所以,要和孩子建立有界线感的关系,需要家庭中的大人管教一致,良好的亲职教养是以孩子的父母为最高权力,不要轻易破坏父母设定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即便祖父母给孩子糖果吃,也要先征询父母的意见,如此孩子才能感受到界线的存在。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赵祥和

生于新加坡,长于马来西亚麻坡,是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谘商心理与人力资源发展学系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也是一名谘商心理师。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