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达者作达

非画之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酒标设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自己的专栏。 那是个关于旅人的专栏。写着写着,也不懂在什么时候就停下来了。 一个不能旅行的旅人与一个钟情于旅行的旅人, 我想都不可能真正写出什么好东西来。 前者没有即时的旅途风光或人情佐菜; 后者则享受在旅途当下的一步一脚印中, 又哪舍得花时间检视自己的心情兼具写作?

唯这次的专栏不同。专栏的名称可以自己想, 专栏的内容可以自己挑。写作,一旦少了束缚便可以天马行空, 一旦突破了日常码字的呕心沥血,便可以无所畏惧、为所欲为起来, 所以我给这个专栏取了一个有趣的栏目名称,谓之曰:达者作达。 达者,斗达也。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专栏名称的设计, 似乎都要从写作者的名字中抽取一个共同的文字元素。这么一来, 平台看起来会比较统一,大家看了也会比较有亲切感, 容易辨认之余又有美学加分。

另一方面,达者也有通达事理的意思。 达者,达人也。但我会比较倾向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 达人知命”。到了我这把年纪,什么熬夜、 打拼或发愤图强都是以前事了,做人便得安命(《庄子·德充符》) 。“作达”一词则出自《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 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阮浑是竹林七贤中阮籍的儿子, 长大后也想学父亲做个不受任何礼俗拘束与不做作的人。 作达因此有任性放达,不加拘束之意。

作者许斗达在我国推广艺术与美学欣赏教育长达20年。(图片来源:许斗达脸书)

问题来了。达者知命通达,自然少了青春的进取、 敢于爱憎眷恋与有血有泪的心境;以作达为名, 过于蔑视礼教与不拘礼法的时代毕竟又已经过去, 一通不加节制地纵情胡写,岂是我辈风范?故而, 达者可以节制作达;作达, 又回过头来召唤叛逆去稍微平衡一下达者的沉闷,岂不快哉?

可就在我胡思乱想、妙想天开几近想入非非的当儿, 新专栏的联系人却突然传来了一条信息说:老板希望你能谈谈画作!

呜呼,哀哉!在马来西亚谈论画作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如果你谈的画作是那些将要拍卖的作品, 从此找你谈画的人会开始越来越多,但载体虽然是画作, 实际上说的却是投资回酬率的问题,与艺术或美学无关。 况且在商言商,从此以后, 我也会被他们定位成马来西亚各大画廊里的竞争对手之一。 既然无意招商,却又傻乎乎去占位制造对立,此举可免则免, 大吉利是。

你说,那不如谈谈本地画家的作品好了。可你不知道, 我们的某某艺术圈里头的关系可是纠缠得剪不断理还乱, 一插足成千古恨的地步,想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年轻时就曾经看到一位归国的年轻学者, 在发表了一篇疑似艺术批判文章即被围攻厮杀, 从他黯然退场后便逐无问津者,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如此一来,可能还有一些可以稍微碰一碰的形式。 例如那些游离于某某艺术界之外, 不是艺术家的艺术家们所绘制的爽画。 虽然他们都自称这是艺术创作, 但看上去还不如一些谦虚的素人画家自圆其说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关键是, 我还得长篇大论与引经据典去跟他们解释说什么才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他们既没缴学费,我又何苦来由添麻烦呢?

说来说去, 好像能讲的就只能是一些古今中外, 那些在博物馆中已被正名并且毋庸置疑的作品了。 至少你在介绍作品时,不会有一堆人跳出来指责非议。有些, 你得花时间澄清说明,焦头烂额道歉改正;另外一些, 你看了留言之后怒火中烧, 虽然对方言之无物一般我们可以不去理会, 但毕竟情绪波动起伏与身体健康有关, 只能硬生生把那口气咽下说算了算了,我年纪大了就不斤斤计较。

或许,只是或许。来谈一谈那些非画之画的类别, 难说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非画之画”这个概念, 来自于我早年学茶的一个经历。 我们都习惯性会把可以饮用的中国茶饮都统称为“茶”。 所谓的非茶之茶就不一定真正拥有“茶”的成份在内, 它实际上只是“茶”在概念上的某种引申。例如玫瑰花茶、 人参茶或茉莉花茶之类,我们依然会将它们通称为“茶”, 但只是一种“非茶之茶”。我们这里提出的非画之画, 也是从这个概念引申过来,说的即是葡萄酒标上的小画作。

说到把葡萄酒标跟画作合二为一这个创举, 便不得不给大家介绍一下菲利普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菲利普男爵是一位学识渊博并勇于创新, 能够将艺术爱好与企业效率完美结合的人。此外, 他还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业余赛车手与赛艇手。他管理过剧院、 也拍过电影,闲暇之余还写写诗, 随随便便就拿了法兰西学院的大奖回来。 男爵在1922年接管波尔多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之后,便大手一挥, 好不好也给咱们家葡萄酒瓶跟酒标都来点创新改革?

波尔多木桐酒庄。(摄影:许斗达)
波尔多木桐酒庄。(摄影:许斗达)
波尔多木桐酒庄。(摄影:许斗达)

原本葡萄酒标最重要的功能,除了作为葡萄酒的身份证明之外, 还兼具着列明该葡萄酒的相关资讯。再说, 在不同的地方都各有不同的法令规定: 酒标上必须标示的资讯或者设计要求。 能够严格规范酒标自然有它的必要需求,酒标毕竟提供了产区、 名称、容量、酒精浓度与装瓶地点等等资讯, 消费者购买时也不会再迷迷糊糊。 但这些毕竟都只是酒标上提供的理性认识, 对一位爱好艺术的男爵来说,却无法满足他在审美上的需求。 其实在早期的葡萄酒瓶上, 仅仅也只是简单用粉笔或白漆在酒瓶上标注产地、年份等等资讯。

葡萄酒标。(摄影:许斗达)

到了十九世纪,大部分的酒庄仍然都还是将桶装的葡萄酒卖给商家, 而商家必须得自行装瓶以及粘贴相关的酒标。在那个时候, 同一个年份的葡萄酒、 同一款的葡萄酒经常都会因为不同的酒商装瓶而出现不同的酒标设计 。

法国著名记者、文学评论家和节目主持人贝尔纳·毕佛(Bernard Pivot)曾说:“对满满的一瓶葡萄酒而言, 酒标就像一枚载着承诺似的签证……酒标见证了酒庄主人或经销商的艺术品位。” 男爵显然也有类似的想法,因此对这样的状况摇了摇头, 从1924年开始,也就是菲利普男爵接管木桐酒庄的第三年, 他们开始了自家装瓶、自己设计酒标的创举。自此, 葡萄酒标的设计才算真正代表了原产酒庄。

1958 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所设计的酒标。(图片来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964 美国雕塑家摩尔所设计的酒标。(图片来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男爵的创举还不止于此。他将酒标设计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每年都会选择一位当代的艺术大师来为酒标做设计,就我自己喜欢,因为酒标而汇聚的大师们包括了:
1955 立体派的波拉克、1958 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1964 美国雕塑家摩尔、1969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1970 巴黎画派的夏卡尔等等等等。这个习惯被延续至今, 已经累积了七十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 最著名的一位莫过于是1973年酒标的西班牙画家——毕卡索

1969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所设计的酒标。(图片来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970 巴黎画派的夏卡尔所设计的酒标。(图片来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1973年,木桐酒庄正式升级成为五大酒庄之一。 为了庆祝这件大事,男爵特别选择了他所收藏的毕卡索《酒神飨宴》 作为那一年的酒标。在希腊神话里,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 他在每年春季葡萄发芽时都会举行酒神祭, 与众神及女信徒们一起饮酒狂欢、手舞足蹈。毕加索这幅《 酒神飨宴》正是描绘了庆祝酒神祭时,大伙酒后狂欢的场景。 毕卡索用了狂舞灵动的线条,简单就组成了这个祭典中热闹的场景。

毕卡索《酒神飨宴》 作为木桐酒庄1973年的酒标。(摄影:许斗达)

可是,当男爵满怀欣喜去拜访毕加索并表达自己的意愿时, 却遭到了毕加索的拒绝。等到了毕加索去世之后, 男爵仍然锲而不舍地与毕加索的家人沟通争取, 终于才赶上在1973年葡萄酒装瓶时印上这件作品。

这个异想天开的酒标设计想法, 后来使得许多葡萄酒庄园都开始争相模仿, 甚至演变到取代了葡萄酒本质的地步。白石老人在他的蟹酒图上常会题上一些有趣的句子说:“有蟹盈盘, 有酒满壶,君若不饮何其愚。”

对一瓶葡萄酒来说, 酒标就算赋予了多少艺术价值都好,打开喝下才是重点。(摄影:许斗达)

对我而言,对一瓶葡萄酒来说, 酒标就算赋予了多少艺术价值都好,打开喝下才是真正的重点! 酒标如画,毕竟也只是酒标而已。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斗达

美学与博物馆工作者、迂野阁创办人。目前他在全马各地给上班族、退休人士讲授艺术欣赏及美学课程,同时推动博物馆行政与文化策略的概念。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