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年筹备,三年拍摄的自传电影《梅艳芳》终于在香港上画且大卖。梅艳芳被誉为“香港的女儿”,自传电影自开拍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电影内容主要是谈梅艳芳传奇的一生,主线则集中在梅艳芳的事业、爱情、友情以及姐妹情,重点聚焦于她生平的大事件,带出了梅艳芳的一生。
电影拍摄得非常讲究、精致和细腻。无论是建筑物、服装、装饰等,导演和拍摄团队都努力地还原了当时的香港,加上所有配乐都以梅艳芳歌曲为主作为衬托,令观众在观赏时非常有代入感。
说起来,《梅艳芳》的主角除了是梅艳芳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主角”就是香港。
香港处于中国大陆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岛。相对于中国南方门户——广州,香港更是微不足道。但是,历史却选择了香港。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大英帝国,当时道光皇帝还问了一句:“香港岛在哪里?”1898年大英帝国向清朝政府租借了新界99年,到1997年归还。
虽然香港是大英帝国殖民地,但是香港命运和中国国运却是紧密连接。香港经历了中国大时代的变迁,也一直是中国看向世界的窗口。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念医科毕业,还把香港作为革命基地,策划颠覆清朝政府。接着,香港又经历了辛亥革命、蒋介石北伐、中日抗战、日本占领香港以及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时,中国精英和知识分子分别做了三个选择:一批以梁思成和林徽因为首,留守北京;另外一批以胡适和傅斯年为首,追随蒋介石迁台;还有一批以钱穆为首,移居香港。这一批移居香港的精英们打造了辉煌香港,其中的查良镛打造了一个金庸武侠世界,邵逸夫则打造了香港娱乐圈。
《梅艳芳》拍摄背景是从1969年到2003年,这三十年记录了香港经济起飞,辉煌,巅峰到没落。监制江志强在节目《鲁豫有约》里就透露,梅艳芳的一生和香港经济起飞是吻合的。
上世纪60年代,全球化之下的全球供应链开始大迁移。以日本为首的东亚经济体带动了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经济上的大跃进。《梅艳芳》这部电影,亦让我们见证了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譬如邵逸夫于1969年成立的TVB无线电视台,就为香港娱乐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香港电影、电视剧、粤语歌曲也成就了香港娱乐圈,让香港娱乐圈进而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
《梅艳芳》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梅艳芳在哼〈上海滩〉这首歌。若要说《上海滩》是一部影响深远和划时代的电视剧也不为过,因为它将香港电视剧、电影带进了“黑帮时代”,同时带红了周润发,成就了一代影帝。叶丽仪则凭这首歌唱了一辈子。当时,马来西亚开始流行录影带,《上海滩》登陆马来西亚后,更成为了60后,70后的集体记忆。中国大陆也第一次把《上海滩》引进大陆央视,带来了空前的轰动。粤语歌曲从此成为了华人世界的流行歌曲。
梅艳芳也是在那时候参加了新秀大赛,踏足娱乐圈,开始出道。她当时正好赶上了香港娱乐圈的巅峰时期。而且80年代的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加上中国改革开放,深圳成立特区,香港凭着特殊地理位置,左右逢源,让香港得以转型成功。香港随后把密集劳动力工厂迁往深圳,专注于服务业和贸易转口,前店后厂模式让香港经济更上一层楼。有了资本的加持,加上香港当时的娱乐圈人才济济,各种叫座叫好的电影、电视剧不断推出,让香港顿时成为了“东方好莱坞”。
所谓盛极而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强势崛起,香港作为中国窗口的作用越来越小。1997年,当香港回归中国大陆的时候,香港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回归25年后的今天,香港经济总量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2%。2016年,一切以香港为师的深圳,首度超越香港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香港过去20年的转型失败,让香港前途茫茫。
香港娱乐圈在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辉煌后,也开始没落和衰退。《梅艳芳》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和几句对白,通过梅艳芳的口传递出一个很强的信息,就是香港精神。电影的其中一个场景是梅艳芳接受电视节目访谈,当问及梅艳芳1997年后会移民吗?梅艳芳以很坚定的口吻回答,香港是她的家,她不会移民,香港需要她,她也一定会站出来。当2003年,香港经历了非典病毒,经济遭遇了沉重打击,梅艳芳坚持举办1:99演唱会,她在会议里说,香港不可以输。那种顽强拼搏精神令人佩服。尤其是香港目前经历了2019年的反送中、新冠肺炎肆虐,各方面可说到了谷底,《梅艳芳》这部电影可以说扮演着重新唤起香港人奋斗精神的角色。
今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北部都会发展策略”,准备以元朗区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地区打造香港新城区。元朗区毗邻深圳,特区政府显然想借用深圳高度快速的发展让香港再度起飞。“烂船还有三根钉”,香港目前依然是亚洲金融中心,拥有让人羡慕的四所世界级别的大学,香港大学更是位居全球前50,而且中国大陆政府致力打造大湾区经济,香港身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仍然不容取代。
我们期待香港再现辉煌。
延伸阅读:罗炜雄专栏《雄八天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