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马来西亚柔佛古来爆发一宗骇人听闻的AI深伪裸照事件,牵涉群体为宽柔中学的在籍与毕业女学生。警方证实,已被逮捕涉案的16岁男学生,盗用同学的照片后,以人工智能(AI)软件合成裸照,再以每张2令吉的价格,把这些深伪裸照放到互联网售卖。这起事件曝光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不仅揭露了AI科技滥用的恶性后果,更映照出我国在性别正义、教育体系、媒体伦理与法律改革上,仍旧停滞不前,甚至冷漠苛刻。

一、受害者无罪:必须打破沉默文化
最令人心碎的不是AI图像本身,而是社会对受害者的普遍质疑——“为什么会被人拿到照片?”“是不是你平时穿太暴露?”“不要声张,低调处理比较好。”这些质疑在在说明,马来西亚社会依旧深陷“受害者有罪论”的泥淖中,无法正视性别暴力的根源。
通讯部副部长兼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在声明中对受害者的支持,打破了这一沉默文化。她强调:“滥用深伪技术生成甚至售卖未成年者的不雅照片,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的新型暴力。如果我们今天不出声,明天就会有更多孩子遭殃。”这不仅是对个体受害者的保护,也是一种对公共结构的吁求——停止检讨受害者,转而开始检讨制度失能。
二、AI深伪:当科技沦为性别暴力工具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与深伪技术,正在快速普及。各大社交媒体方便人民沟通的同时,一些加密社交软件和网站也成为滋长暴力、霸凌和犯罪的温床。科技的便利成为了不良动机者的帮凶,协助他们制造、传播视觉性骚扰、虚拟裸照甚至敲诈勒索。当伪造者以AI将女生照片生成裸照,不是技术之恶,而是假借AI技术作奸犯科的方式:它延续了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强化了“可操控、可消费”的性别叙事。宽柔中学的事件并非孤例,而是马来西亚在法制、教育与网络监管多重缺位下爆出的第一批“深伪恶果”。
此事件让人不禁联想到韩国震惊全国的“N号房事件”——多名男子通过Telegram传播女性被偷拍、威胁与合成的不雅影片,受害者遍及学生、幼童,甚至婴儿。主犯最终被重判,但事件所揭示的,不只是技术犯罪的严重性,而是国家长期对性暴力、网络犯罪漠视的后果。
同样地,台湾艺人黄子佼的性犯罪丑闻也引发舆论海啸——一位公众人物多年间涉嫌性骚扰未成年少女,并储存上千张儿童不雅照片。这些照片的取得,也涉及技术手段与网络传播。这两起事件共同说明:网络性暴力的成因虽不同,但都离不开社会规范的松动、法律的滞后与教育的缺失。

三、制度冷漠:以讲座替代惩处
事件爆发后,宽柔中学并未展现应有的危机处理能力。无论是隔离加害者、交代报警进度、还是协助受害者复原,校方的回应是独中一贯的“维稳”与“形象维护”逻辑。在学生们到警局报案时,校方派出的训导处老师却说“不关我的事”“他只是小朋友而已,只是心理状态不好,辅导一下就好了”。而所谓辅导,就只是安排一场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的正确使用方式”讲座了事。这种回应方式,不仅未能提供实质保护,反而让受害者再次陷入沉默,以及不被理解与支持的委屈。
当社会将“平息风波”视为首要任务,便注定忽视“为谁发声”“为何愤怒”的根本问题。
四、父权纵容:从同侪到校方的共谋机制
令人痛心的,不只是技术上的侵犯,更是文化上的共谋。从Telegram下单生成AI伪图的“顾客”,到转发伪照的学生,再到沉默以对的校方与网络群众,这些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性别暴力链”。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念群披露受害者高达30至40人,其中包括毕业校友和年仅14岁的在籍生。部分人甚至至今还未发现自己已经被伪造与消费。若非校友举报、媒体跟进、议员介入,恐怕这件事仍会被视为“个别校园事件”,而非结构性问题。

五、社交媒体与“风传即犯罪”:到底是谁在二次加害?
事件爆发后,部分教师与网民提出“不要风传”“不要放大”的说法,看似体贴受害者,却实际上误导了公众认知、限制了舆论监督,甚至转移了真正的责任焦点。
以宽中一位教师在社交媒体的发言为例,其言论涵盖以下几重逻辑谬误:
1. 将沉默误作保护:以“别宣传”当作“关爱”的表现,实际上剥夺了受害者自我表达与寻求正义的机会。
2. 混淆传播与制造的本质差别:真正的伤害来自伪图的生成与有意的流传,而不是讨论事件本身。
3. 否定公共监督的必要性:要求“相信校方”应建立在信任制度有效的前提下,倘若制度早已失灵,监督就是必须。
4. 以情绪勒索抵抗批判:将大众批评制度视为“对女生造成二次伤害”,等同于掩护权力结构的无能。
5. 教育者角色错位:不谈性别暴力,不谈制度缺口,只劝公众闭嘴,教育者竟沦为父权话术的传播者。
六、男性责任:不能再装作无辜旁观者
整个事件中,“女生如何自保”成了主流话题,而“男性如何自省与承担责任”却鲜有讨论。必须明确指出,AI伪图不会凭空生成——它背后是一套男性为主的消费体系,一群默许甚至参与的群体。
男性在这当中应有三种责任:
– 主动学习与认知“网络性暴力”的本质;
– 公开反对、制止与举报加害行为;
– 在舆论场上站在女性立场,为制度改革发声。

七、不能只靠“有良心的议员”:我们需要制度改革
张念群作为国会议员与通讯部副部长,不仅接待受害者、陪同报案,也迅速与MCMC协调、追查源头,并推动法律修订。这是令人敬佩的责任展现。但这也反映出目前制度的高度依赖“个别良心”——倘若她不是副部长,倘若她不愿发声,事情是否会就此被压下?
这场风暴再次证明:没有系统性的法律、机制与社会认知,就无法保障受害者权益,也无法预防下一起案件。
八、教育部和董总的未来任务
教育部在2023年出台了《教育部机构性不当行为管理指南》(Garis Panduan Pengurusan Salah Laku Seksual Di Institusi KPM) , 旨在为教育机构处理性不当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导。该指南将性不当行为定义为任何形式的性相关行为,包括言语、非言语、视觉、手势或身体接触,若此类行为合理地被视为冒犯、侮辱或对他人的福祉构成威胁,即被视为性不当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发生在同性或异性之间。《指南》也从个人、家庭、社会经济、价值观、环境等多方面叙述性不当行为的成因,并列出处理性不当行为的程序,如接受投诉、调查与干预、纪律处分、记录与报告。
据笔者所知,独中将性教育课程纳入辅导课内,惟不清楚全国独中是否具备统一的性教育课纲,还是只有个别独中将性教育纳入正课。从宽中爆发的这起事件可知,独中需要进行全面性的性教育改革,将“网络性暴力”和“网络安全”等性教育课程,纳入课程或通报机制中。所有教育源流的教师也需要进行性别与危机应对培训,理解“性别暴力”的结构逻辑。校方也必须开放匿名举报机制,让压案文化无所遁形。

九、法律不能再落后科技发展
根据张念群的脸书帖子,通讯部去年在国会修改了《1998年通讯和多媒体法案》,明确加强了对这类罪行的刑罚。滥用网络散播色情内容,一旦罪成,涉案者可被罚款不超过50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两年,或两者兼施。滥用网络散播未成年的色情内容,一旦罪成,涉案者可被罚款不超过50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五年,或两者兼施。滥用网络售卖色情内容,一旦罪成,涉案者可被罚款不超过100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五年,或两者兼施。倘若涉案者为未成年人士,那他们则将在《2001年儿童法令》下被惩罚。
然而,现行法律未明确定义“AI深伪生成裸照”的罪行,司法机关处理此类案件也缺乏先例与专业训练,导致受害者需耗费心力自证其非,甚至面对反咬。上述法律条文是否有效落实,还要看这起案件的结果。
大马国会必须修订或制定新法,在《刑事法典》与《1998年通讯和多媒体法案》中增列AI深伪性影像罪,明确规定未经同意生成、拥有或传播深伪色情图像即属重罪,并要求平台配合“即时下架机制”与“受害者知情权”,以及成立跨部会“数位暴力处理小组”,由警方、通讯部、教育部与妇女部联合执法。
十、媒体的伦理底线不能再模糊
事件爆发后,《中国报》挖掘出受害学生在的被流传的帖文和照片,仅将受害者脸部马赛克,却依然可以辨识受害者身份,并且未处理那些露骨色情的文字。
曝光此事的宽中校友在Threads上明确指出,他们没有提供中国报任何独家,并拒绝中国报以截图方式模糊、截取报道。中国报以耸动的标题和图文炒作流量并非首例,这将使受害者遭遇“二度伤害”,严重违背新闻伦理,应受媒体理事会对付,群众也应该抵制如同吃“人血馒头”的报道方式。
张念群也提醒媒体从业员和网友,万勿在报道或内容中曝光任何可能识别身份的线索或图片,以免对她们构成二度伤害。
未来,新成立的媒体理事会应推动建立全国性《性暴力报道伦理守则》,确保保护受害者匿名性、杜绝照片、校徽、姓名曝光,以“揭露加害者”“推动改革”为报道核心。

愤怒之后,行动开始
宽中AI深伪裸照事件,不是一桩科技失控的个案,而是父权文化、平台放任、制度冷漠与教育落后的综合病症。在看不见的角落,或许还有千千万万个深受其害的少女在哭泣。
我们不能再容忍“风头过后,一切如常”。
我们不能再用“这不是我的问题”来划清界线。
我们不能再用“不要风传”来勒索受害者沉默。
我们要的不是一场讲座、一封公函、一纸道歉,而是一个制度能启动、公义得以伸张的社会。
如果我们真要为她们撑伞,就请一同拆掉让她们一直淋雨的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