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来茜亚

从景德镇到娘惹瓷:极繁主义的南洋餐桌

PJ17区的一间娘惹餐厅里,播放着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音量很低,像雨林深处的呢喃。豉油小碟盛放着辛辣鲜香的叁巴酱,和半粒小青桔。由景德镇制的娘惹青花瓷碟,器壁较厚,托在手里沉甸甸的。

由景德镇制的娘惹青花瓷碟内盛放着叁巴酱和半粒小青桔。(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娘惹瓷又称海峡中国瓷(Straits Chinese Porcelain),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六甲海峡、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土生华人订制的景德镇粉彩瓷器。彼时这种定制瓷器还未被命名为娘惹瓷,当时的上海作为海运中枢,成为瓷器输出的中转纽带,于是娘惹们便将这些瓷器称为“上海瓷”。

瓷器在富有的土生华人家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席长桌宴(Tok Panjang)更是财力的象征。在南洋地区,峇峇娘惹们通常在做寿、结婚等重要日子设家宴,”Tok“来自福建方言的“桌”,“Panjang”则为马来语的“长”,“Tok Panjang”也就是长桌宴的意思。长桌上摆满从景德镇定制的粉彩瓷器,釉色厚重,图案丰富,构图繁密,极少留白。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花鸟、八仙、龙凤等吉祥图案,又融合了马来群岛的芭蕉叶、椰树、热带花卉和伊斯兰几何纹样,还有些瓷器上绘着荷兰郁金香与葡萄牙帆船。由于伊斯兰教不使用人物做装饰,所以人物、山水等纹饰在娘惹瓷中很少出现,也是峇峇一族对当地宗教文化的尊重。而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则在寻常日子使用,俗称”厨房瓷“。

《小娘惹》中装着酸柑龙眼茶的娘惹盖罐(KamCheng)是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瓷器之一。(图片来源:剧中截图)

《小娘惹》中装着酸柑龙眼茶的娘惹盖罐(KamCheng)是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瓷器之一,KamCheng一词源于闽南方言中的“感情”,也是娘惹的必备嫁妆,在娘惹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味。体型较大的盖罐可用来储存糖果和干货,较小的可以盛放糖水和椰浆饭。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美食颇有研究,他曾感叹说:”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又言:“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不同形态的食物自然要选用合适的食器,若胡乱搭配使用,则破坏了用餐的好兴致。

在南洋地区,除了充满热带风情的娘惹瓷,最为常见的便是万寿无疆瓷。与身份尊贵的娘惹瓷相比,显得更为平民化,几乎每家的碗橱中都丢着几只类似的碗盘。万寿无疆瓷属于粉彩瓷的一种,也是由景德镇烧制,胎质细腻坚实,较为常见的釉色有胭脂红、松石绿和娇黄三种。

万寿无疆瓷属于粉彩瓷的一种,由景德镇烧制,胎质细腻坚实。(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黄釉粉彩“万寿无疆”本为帝王专用,清末民初有些民窑开始烧制仿制品,这才在民间兴起。文革期间景德镇烧制了大量带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粉彩瓷器,作为日用瓷器销售,用于出口创汇。景德镇出品的万寿无疆瓷烧制工序复杂,要经多位工匠之手方可成器。早期都为手工绘制,到70、80年代转为半手工制作。

年幼的时候,电视上播邵氏名导李翰祥的清宫戏,戏里面的景德镇官窑瓷流光溢彩。《垂帘听政》中拍咸丰皇帝用膳时,给了盘子一个特写镜头,正是黄釉万寿无疆瓷,盘内摆放花生米和青瓜片。多年过去,依旧印象深刻。

文革期间景德镇烧制了大量带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粉彩瓷器,作为日用瓷器销售。(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万寿无疆”一词出自西周《诗经·小雅·天保》篇“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曾是帝王独享的吉语,也让万寿无疆瓷带了些悲凉的底色。

这世间有什么能够永远长存呢?老去的人,逝去的时光,将散的宴席。时光流转中,唯器物万寿无疆。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一些年里,身边的朋友逐渐改为使用粗陶。它们质朴、温暖,不像瓷器那样脆弱易碎,也少了俗气繁复的纹样。有点像薛宝钗在大观园的住处蘅芜苑,清冷素净,充满了极简主义的理性与克制。又觉寡淡,最终还是继续用洋瓷。

大概几年前,在茨厂街的一间咖啡店,店主用松石绿万寿无疆瓷盖碗盛玫瑰拿铁,这才忆起被自己遗忘很久的老瓷。比起对待西洋骨瓷的小心翼翼,万寿无疆瓷大可粗旷使用。胎厚实温润,磕磕碰碰也不要紧,握在手里有着说不出的踏实。

万寿无疆瓷胎厚实温润,可粗旷使用,磕磕碰碰也不要紧。(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因为淘来的都是老瓷,所以成对成套很有难度,有时杯耳都已经断掉。某天心血来潮,将万寿无疆咖啡杯和英瓷杯碟混搭在一起,真的是完全的极繁主义了,俗气又丰盛。好像突然明白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南洋餐桌,食器要明艳,食客要尽兴。明知盛筵必散,照样载歌载舞。想起《红楼梦》里的一段:“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

围坐在极繁主义的南洋餐桌前,挤压半粒小青桔,与辛辣鲜香的叁巴酱混合。尽兴而归,是豉油小碟里的生活哲学。

延伸阅读:王茜专栏《马来茜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访问网特约记者。留学英伦,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