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深演员曾江日前去世。有媒体报道他生前在书房里的电脑旁放了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据说是他年轻之时喜欢对年轻人指指点点,年长后自我反省,于是以这句座右铭为警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人求学问为的是自我长进,而非在人面前以师长自居,自鸣得意,否则就成了大患。
导师可以是学业或学术上的师者,也可以是某个人人生的引导者,也就是英文的mentor。我的一生有幸遇到几个专业上的导师,其中让我受益无穷的是当年加入联合国难民署之时,培训我的顾问艾文。
我和艾文其实年纪相仿,但因为他从事协助难民的工作比我早了将近十年,因此经验丰富,培训过程经常以实际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开窍,学习如何处理繁复的个案。
难民甄别工作并不简单;尤其碰到无法完整将个人经历和盘托出,前言不对后语但又极可能符合难民资格的申请者,更是令人抓狂。加上一天至少得做两个面谈,精神压力和工作量都极大,因此开始没多久,我就一度想辞职求去。艾文为此特地和我深谈,了解我的状况之后,给予我不少鼓励,且认定我很适合这份工作,最终必定能够胜任。
艾文那次诚恳的谈话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留了下来,开启了我以后十几年的难民工作。往后的岁月,我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始终保持联系,我也一直笑称他是我的“师父”(sifu) ,他后来成了听审英国移民和难民案件的法官。
艾文难能可贵之处,是作为一个资深的顾问和法官,从来不会论断他所培训的下属,而是在聆听对方申诉以后,提供最客观和符合对方情况的建议。哪怕知道下属有弱点,却能够做到不论断(judgmental)对方,而是以开放和诚挚的态度予以协助,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好为人师的心态,其实已经具有人生导师的关键条件。
我最近读了英国第一个索马里裔大律师(barrister)Hashi Mohamed的自传《像我们这样的人:如何在现代英国出人头地》(People Like Us: What It Takes To Make It In Modern Britain),讲述他九岁抵达英国申请庇护到今天成为大律师的经历,其中受益于好几个人生导师;当了律师以后,他也无意间成了别人的人生导师,于是得出一个深刻的体悟:人生导师并非要成为别人终生的指导,而是在了解对方之后,提供所需的人脉和方向,并且切忌用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来期望对方,毕竟每个人一生所享有的资源和条件都不一样。
Hashi来自战乱频仍的索马里,到了英国之后又被内政部安排住进伦敦西北区一个相对贫穷的社区,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支援都极为有限。他的人生导师虽然都源自英格兰中产家庭背景,却能够撇开自己所享有的优势,设身处地为Hashi着想,不会因为他无法达到某个要求而有所论断,实属难能可贵,也让现在的Hashi明白,自己在给别人提供建议之时,避免过多的依赖个人经验,更加不能草率给对方下定论。
而我也认为一个称职的人生导师,除了要懂得在给予真诚的意见以及提供所需的资源之后,放手让对方去闯荡,不带任何论断之外,也不应该故意挑对方的毛病或失败之处,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哪怕对方真的走了冤枉路,应该给予鼓励和安慰,而非洋洋得意地说“I told you so”(我告诉过你了)。
还是那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带有竞争心理,喜欢论断的人,非但心智不成熟,也绝对不适合当别人的人生导师,当了也不过是对方的灾难而已。
延伸阅读:唐南发专栏《弹无虚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