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无终点站

成功的失败方式

最近跟好几个同行聊起了关于失败这回事。我们不只进行了一系列对于成功和失败两个极端的剖析,也探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说法在当代原创表演艺术作品的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由于表演艺术界的天性使然,对话中免不了也涉及生态中“制作导向”的激烈争论。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之成型,往往必须经历千锤百炼。今天我们所见的成功之作,也是经历成千上万的失败而得来的结果。贝多芬最广为人知的《命运交响曲》不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作品,莎士比亚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来有听说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但是相对很少听说艺术创作研究。我们理所当然的相信科学家不可能在坐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发明了塑料袋,那么对艺术家应该也没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期待吧?当一切变成目标导向,仅存的事实就是两个对立的结果。反之,如果把整个研究的部分注意力着重于过程,在创作上肯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也有失,这样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衡量方式,对于推进“成功”这回事肯定有积极作用。然而,因为艺术生态仰赖公共补助、各界资源与必要时回应观众喜好的天性,导致群众诟病的情况也不少。这样的一个形式,又该如何证明投入的资源并没有淹没于茫茫大海?

今天我们所见的成功之作,也是经历成千上万的失败而得来的结果。贝多芬(左)最广为人知的《命运交响曲》不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作品,莎士比亚(右)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那么再次回到基础的问题,在原创的过程中,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自多面向的各种因素。艺术家本人大部分更倾向于这个作品有没有达到创作上的突破?有没有完整表达其艺术语汇?有没有延伸预期的中心思想?观众更关注的也许是共鸣感,欣赏作品的过程体验,整体作品的呈现效果与延展想像和思考的空间。

(如果有)补助机制的介入,一般肯定特别关心是否达到补助机制的要求?有没有表现作品的教育意义?商业操作的作品更必须专注于是不是有经济价值和回报率。学术研究甚至会对作品反映社会、记录时代的角色有更深入的要求。归根究底,到底是该重值还是重量?每一个抉择环环相扣,那么艺术、文化、娱乐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处理?

何谓成功的失败方式?有时候思量,也许可以综合以上提及的因素,用一个百分比来分析?但是又觉得这好像过于生硬。

有时候觉得,或者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剖析?但是又感觉这好像太过度抽象。

而且还思考着水平的高低到底由谁来定夺? 这一系列的标准都是主观性特比强烈的呀。那么是不是在诸多要求和标准之中,可以达到半数以上就称为成功之作?又或者在不同的面向达到一定的需求标准就算成功?这一次的“失败”是否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如果连续失败,什么时候才到这个成功的头?甚至这样一次的成功,也未必奠定下一次的再度成功。

人生中不管在什么领域,“失败”这一回事要背负的风险可太大了。我们对于成功的渴望和痴心,到底又该如何掂量其平衡?

看看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觉着成功的失败方式也许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继续以实践来探讨其过程的一项长远研究计划。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Thenines.com)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鱼简

大马当代创意艺术制作人。创办Toccata Studio,提倡当代创意艺术,推广原创作品,目前为亚洲制作人平台的委员会成员。2019年获澳洲国家艺术委员会挑选为艺术领导力项目国际成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