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5月,世界上第一枚邮票 “黑便士” 在伦敦正式发行和投入使用;从此以后,邮票即被作为寄信人已经支付邮资的凭证。迄今,世界各国所发行的邮票如恒河沙数,它被喻为国家名片,不但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体现一个国家在各方面的特色。后来,邮票不只用来寄信;人们也开始把它当成一种收藏品,而衍生出集邮活动。
集邮曾经是非常火的活动,我在童年时便抵挡不住信封上小小方寸的诱惑,被它成功俘虏而加入集邮的大家庭。犹记得小学时光,班上半数的同学都爱集邮,大家的书包里除了文具、课本和练习簿,还有集邮簿。每当下课和休息的钟声响起,集邮的同学便会互相展示藏品和交换邮票;非邮迷的同学也不时的凑热闹,把家里刚收到的邮票转送给邮迷同学。
“集邮是王者的嗜好,嗜好中的王者” 这句西方谚语,曾经流行于集邮风气盛行的年代;集邮被定位为高尚、有益和健康的嗜好,它不分高低贵贱、肤色和国籍,且老少咸宜。随着通讯工具的替代层出不穷,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邮票的实用价值也日渐式微,导致集邮风气随之没落。我身边多位朋友认为,愈来愈不容易从信封上获取邮票,是他们放弃集邮的其中原因之一。
每当朋友跟我聊起他们的集邮往事,诉说着还保留多少本或多少箱邮票的时候,总会问道:“请你帮我看一看,我手上的邮票值钱吗?”
“我的邮票是祖父那一辈留传下来的,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应该很贵了吧?”
“两枚同样的邮票,一枚盖了邮戳;另一枚则没有,到底那一枚比较有价值?”
“我把13州的蝴蝶邮票都收集齐全了,现在可以卖多少钱?”
“邮票都泛黄了,是不是不值钱了?”
林林总总的问题,都围绕在一个重点:邮票的价值。大家都渴望知道手上邮票的价值,事出必有因,是为了肯定自己的收藏眼光;或是打算出售自己的藏品;还是有意把它当成传家之宝呢?
其实评估一枚邮票,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邮票的历史、水印、齿孔、品相、印刷版式和稀有程度等等,不能一概而言。我并不是专家、大师或鉴定高手,只具备一些基本的集邮知识和经验;而且必须借助外力和工具,才有勇气施展三脚猫功夫,为朋友的邮票作出评估。藉此和大家分享我最常使用的三个招式吧!
第一,参考邮票目录。邮票目录一般上都会列明每枚邮票的图像、基本资料和价格;我们只要翻开最新版本的邮票目录,便可以按图索骥,获取有关邮票的价格。以马来西亚邮票为例,可供参考的邮票目录计有马来西亚资深邮商陳康伟编著的《标准马来西亚邮票、税票和片简封目录》;和由国际著名邮票社史丹利吉本斯(Stanley Gibbons)所出版的《共和联邦邮票目录——汶莱,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如果你是马来西亚小型张或小全张的收藏者,欢迎参考笔者编著的《马来西亚小型张邮票目录》。
第二,搜索网络信息。在网络世界里充满着大量与集邮有关的网站、部落客、网购平台和拍卖平台,还有脸书的集邮专页和群组。只要利用关键字在网上搜索,都能轻易地找到有关邮票的资讯和价格;在网上我们还能够做到货比三家,了解邮票的合理价格范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脸书群组发贴询问,群组里的邮友都非常乐意地帮你解答疑惑。
第三,征求邮商意见。我经常和邮商交流,通过他们了解邮市动态,毕竟邮票市场的起落与他们的生计息息相关;除此之外,邮商也经常和邮政局,以及广大邮迷接触,他们对于邮市的供求关系,可谓了如指掌。有时候不妨征求邮商的意见,让他们给你的邮票掌掌眼,凭着他们的丰富经验,必然能给予你中肯合理的估价。
打从去年3月,马来西亚实施行动管制令以后,经济领域反反复复地开放和封锁,打乱了绝大多数人的原定计划和行动,面对病毒威胁和生活煎熬,大家无不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或许是不堪沉重的经济压力,有一部分集邮者开始脱售收藏多年的邮品;有人可能亟需套现解困,而不惜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珍藏品,令人不胜嘘唏。但是反过来思考,幸好他是一名集邮者,碰上经济拮据时,手上持有的好邮票还可以换成钞票,让他度过难关,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呢?
我的邮票有收藏价值吗?与其执着于手上邮票的价值,倒不如反躬自问,自己集邮的初心。如果是纯粹兴趣爱好,属于业余性质的收藏,那么只要你现在还喜欢,它们对你而言就还有收藏价值。再说集邮有四大益处:怡情、益智、储财和交友;我们没有必要太在意或计较储财方面的得失,只要在集邮的过程中,让你保有怡悦的心情;学习到不少新知识;和结交了无数的志同道合朋友,其实你已经赚到了。
延伸阅读:刘儒侠专栏《邮侠江湖》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