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精酿啤酒之恋(三)】在精酿酒馆,年轻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酒文化

这里是酒后的世界。下午三点,天还明晃晃,怪兽手工啤酒拉开闸门开始营业。墙上画着的都是色彩斑斓的畸形怪兽,粗黑毛发如枝丫,长在它们的手脚。有人四只眼睛,身体如海浪漂浮半空。怪兽手工啤酒店主陈传顺说,他所画之物都是醉梦状态——你看,连佛祖、耶稣都癫狂。

啤酒业者观察,年轻人少喝酒。但陈传顺打开门,卖的永远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年轻的生活体验。

南洋咖啡店到酒吧  千禧以后的酒文化

从德国到比利时、美国、捷克,每一口啤酒都承载不一样的文化韵味。来到亚洲,又有怎样的面貌?

开酒吧的人,似乎总有与酒贴身的私密记忆。陈传顺幼时,总会陪同父亲喝酒。而那个年代,酒文化似乎与现在来得不一样。Ales and Lagers店主洪建业便说:“老一辈华人总是觉得黑的,苦的东西比较好。”深色琼浆,顶上厚厚一层泡沫,凑近麦芽焦香袭来。黑啤恍若深黑色传奇,长久以来藏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最早,是劳动群体喝得比较多。

“老人说黑狗啤不能放冰箱,天气热喝一杯消暑解渴。”鬼佬凉茶不放冰箱,要藏于室温——“或是华人怕小孩子头发长不出来,就用黑狗啤帮他们洗头。”

本地啤酒文化土生土长。炎热的老街道,南洋咖啡店半打烊,三三两两食客耽于他们的午后时光。或是晚餐后收店前,下棋、聊天、看报纸,啤酒自当作伴。

“喝啤酒,在杯子放冰块,就只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会看到。”也许是天气热,也许是不要喝得太醉。90年代以前,酒吧仍未普及,街坊邻里喝酒都往咖啡店去。“在那之前,去酒吧都是喝白兰地比较多。”洪建业说。

千禧年以后,酒吧文化逐渐兴盛;人们也从享受酒本身,转向对于环境的享受。

甚至在千禧年以后,酒吧才有了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希望能有更舒服的娱乐体验,因而往设有空调,有球赛看,能久坐聊天的环境去。从喝得烂醉,到小酌几杯,人们喝酒的样式有了转变。

本地酒精税高企  精酿进口难

约十年前,一些进口商将精酿啤酒引入马来西亚,逐渐打开了市场。2018年起,精酿开始被更广泛地接受;在此之前,主要消费者是游客,或曾有留学经历的群体。如今,越来越多本地年轻人开始选择精酿啤酒,他们并不追求大量饮用,而是更注重品质和品味,展现出一种“少而精”的消费趋势——这是Farmers’ Bar老板莫乙泽的观察。

本地酒精税高企,以及繁琐的申请手续,成了经营精酿啤酒生意的挑战之一。

然而,继挪威之后,大马是世界酒精税务最高的国家。马来西亚的酒精税高企,加上进口流程复杂,成为精酿啤酒发展的主要障碍。

“精酿啤酒本身保质期较短,进口程序缓慢,导致新鲜度难以保证,许多进口商因此望而却步。同时,进口要求严格,每款产品都需单独注册审批,精酿啤酒厂常更换包装,每次更新都需重新申请,既耗时又耗力,远比红酒和烈酒的进口更为繁琐。”陈传顺解释。

原以为,在工业啤酒的统领下,精酿啤酒业者的生存必然受影响。岂料,陈传顺摇头说:马来西亚精酿啤酒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只占市场极少数,与工业啤酒不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

喝酒不上瘾  再喜欢也要能停下

访过了怪兽手工啤酒、Ales & Lagers以及Farmers’ Bar,他们都异口同声说——年轻一代,喝酒的越来越少;或者说,酒文化经过时间与世代的淬炼,有了新的转变。从喝得烂醉,到小酌怡情——当只有喝一杯的时候,就会开始选择好的酒类来品尝。抑或,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能聊天、听音乐、特别的下酒小菜,成了新一代酒吧的生存条件。

酒文化在这个年代有了转变,年轻一辈更多小酌怡情。

走进怪兽手工啤酒,抢眼的是一整排日本进口罐头。奇异的口味与食材,厨房加热配酒,罐头香气弥漫全店。下午三点,员工准备开店,陆续有食客进门。从事广告行业的陈传顺,从一个小档口开始经营怪兽手工啤酒。他蓄着胡子,很常穿着一件T恤牛仔裤,游移在店里与往来的人打交道。

精酿啤酒,英文名Craft Beer,翻译过来即是手工。“手工啤酒是以前的叫法,后来叫精酿,有一种精致的感觉;我比较喜欢手工。”陈传顺笑说。

陈传顺希望来到“怪兽”的朋友都能更坦率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采访当天,他先开了一罐精酿——“澳洲的啤酒比较容易入口,不会‘punchy’。美国与旧英国是很浓,很复杂的,我这边偏向清新的口味。”

澳洲是一个冲浪的国家,他们追求“all day beer”的文化;一如陈传顺的喜好,轻盈的精酿风味——“感觉喝了就去冲浪。”

他喜欢下午喝酒,喝到晚上来一个重口味的便可休息。撇开一般对于醉酒的负面印象,他说:“酒可以喝,但不要上瘾。不要上瘾的意思是,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停下。”

如今,“怪兽”也推出自家品牌精酿。

在这个像是海浪与沙滩的怪兽手工啤酒,在社会学理论中扮演着“第三场所”。第一场所(First Place)指的是家庭;第二场所(Second Place)则为职场等公众空间;“第三场所”则被视为现代人放松精神的场所。

精酿啤酒的个性化发展

它是生活的缓冲地带。尤其在日本,下班后与职场前辈到居酒屋来一次酒聚,都是上班族的日常。从前,老一辈的酒迷可能每日一杯,一天没喝就不完整;然而,他们都有共识——大型啤酒公司也同样面对销售量下降,年轻一辈对酒精比较不敏感。

我们记忆中的工业啤酒海报,多以亮眼的模特或明星代言,或通过啤酒推销小姐刺激销量;陈传顺却说——现在,这种策略已难以打动年轻消费者。许多啤酒企业也逐渐从传统营销,转向品味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他们的经营策略之一。

工业啤酒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营销和宣传;精酿啤酒的成长空间虽大,但面临的挑战同样显著。

“现在年轻客户可能喝不多,一两杯,但会持续回来。”陈传顺说。他常挂在嘴边的——“Dont Hide”,不要隐藏,用啤酒把你的魔鬼呼唤出来。年轻人来到这里,享受的是环境和氛围,且他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常自发提议举办各种open mic、独立音乐表演、刺青快闪、泰式搞怪烧烤……

在团队的协调下,“怪兽”时常举办音乐表演、刺青快闪等活动,主打轻松、年轻的生活体验。

到过怪兽手工啤酒,仿佛踏进一个独特时空,就像喝了啤酒去冲浪的轻盈感。从喜欢喝酒,到经营自己的精酿啤酒吧——他们的故事乍看相似,却彼此个性分明。

而“精酿”两个字对陈传顺来说,似乎就意味着精确。但他追求的,从不是精确,而是“手工”所带来的不确定或不稳定的经验,一如Ales & Lagers的洪建业。在这个不确定的经验里,还有多少独特的风味隐藏在一口精酿之中?

你也可以看:其他《精酿啤酒之恋》系列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