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入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准关税,并对约60个“最严重违规国家”实施水平不一的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马来西亚被列入其中并被征收24%的对等关税。 特朗普一语激起千层浪,4月3日,全球股价应声暴跌,无一不遭遇重挫。此次提高关税,不仅打击各国与美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更是动摇了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有人评论这是特朗普对全世界的一场经济勒索,也有人认为该政策无法让特朗普得其所愿,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这场从中美之间的贸易抗衡延烧到全球贸易战的背后,特朗普究竟何意为之?关税已到,马来西亚准备好了吗?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对等的不是数字,而是态度
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张全世界过去对美国“占尽便宜”,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他坚信该政策能让美国“再次富裕”,并让制造业回流本土。
从特朗普释出的数据来看,马来西亚过去对美国征收47%的关税,因此美国对马来西亚征收24%的对等关税。乍看之下,是马来西亚“占了便宜”来提高税收。
其实不然。
再加上,该数据早已被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东姑扎夫鲁所澄清,他解释马来西亚对美国征收的实际平均关税仅仅接近5.6%。

拉曼大学(UTAR)商业与金融学院经济系副教授黄锦荣博士解释,贸易自由化早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进行到今天,过去美国平均对外征收的关税约2%至3%。
尽管数字看起来依旧不对等,但,对等关税中的“对等”,并非代表同等的关税水平,而是彼此采取同等的关税态度。
这是第一个要厘清的概念。

所谓关税态度,是指双方为减少贸易壁垒而共同进行的努力,因此表现出对等的态度,才是“对等”的核心概念。两国之间定下的关税水平不一定一致,但都因为彼此释出同等的态度而调整关税水平。
再一次,对等的态度才是关键。
黄锦荣进一步解释,个别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的不一致,导致所能承受的关税水平不一致。从这里我们发现,关税的水平本来就可以不一样,而中间的差异取决于各自的经济水平而定。
“大家都认同,在对等关税的关系之下,各方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关税降低,(前提是)当你有能力这么做的时候。”
特朗普如何破坏游戏规则?
要知道,每个国家所能承担的关税水平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原因。如今,特朗普仅用一套公式来计算关税,这个做法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是“毫无逻辑可言”。仅是将美国与他国的商品贸易逆差除以美国从该国进口的商品数量来计算,是完全不对等的。
除了“毫无逻辑”的计算方式之外,特朗普此举更是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贸易秩序。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兼副院长陈中和博士解释,过去各国都努力维持着“互惠互利”以及“比较利益”的原则,来维持世界贸易之间的和谐。
互利互惠:合作双方都能从中受益,达成双赢的结果。
比较利益:一个国家专注生产那些它相对更擅长、机会成本更低的商品,再通过贸易换取其他商品。
正是因为各国们都遵循互利互惠和比较利益的原则,才有多样化和充足的供应链。陈中和强调,若是强行让工厂都回到美国生产,产品的成本必将飙升,厂商们一旦无法回到最优惠的地区生产,既打破了原有的供应链平衡,也会造成物资短缺。

陈中和进一步解释,这不仅是破坏了原有的贸易秩序,还让欲降低关税的国家选择直接和美国谈判,试图绕开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亚太经济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等国际组织的管理。
执行对等关税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特朗普下这步改变世界格局的棋,无论从经济目的、或是地缘政治理由,都引发多方揣测。
陈中和解释,特朗普高调宣布的背后,其主要目的离不开把美国打造成世界工厂、接着把美国对世界各国的贸易逆差扭转回来、最终减轻美国的债务危机。
在各国纷纷做出反应之际,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暂停实施对等关税90天,并全面征收10%的基准关税。
如今,基准关税已经生效,但谁都不知道90天期限之后,市场又该走向何处?

自从特朗普宣布征收关税之后,有者选择征收报复性关税进行反制、亦有国家选择要求谈判降低关税。但从宣布执行到暂缓90天,这突如其来的“缓兵之计”不得不让人联想——关税是否是美国用来和他国谈判的筹码?
“如果它真的是一个谈判筹码可以被改变,制造业肯定不会回流。”黄锦荣如是说。
他进一步解释,若关税能够成为美国与他国谈判的筹码,让他国成功降低对美的关税,那这场关税大战就会逐渐消停。在这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下,各国工厂都会基于成本考量,依然不会回到美国设厂。
若关税根本不是一个谈判筹码,在黄锦荣看来,结果也是一样的。
若是这决策无法‘被改变“,最终股市大跌、美元贬值、市场恐慌等等后果都在所难免。
“谁会在这样不确定的情况下把钱投在美国上?“

无论关税是一个可逆转的谈判筹码,或是没有回旋空间的政策,最终都无法让美国企业或是大厂回到美国的位置。当制造业无法回流,美国也无法成为世界工厂,最终贸易逆差依然会存在。
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结果之下,特朗普的目的是否如黄锦荣所言,终究是特朗普为了满足自己,而编造出“被占尽便宜的美国”的故事,只为了满足想要征税的个人意愿?
“用逻辑说不通的事情,只能用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开始。”
关税已到,马来西亚的经济撑得住吗?
关税已到,无论特朗普最终是否如愿,其带来的影响在所难免,就看身为人民的我们是否能够抵挡这一切。
关税的征收主要针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而关税的调涨,对于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必定首当其冲。
黄锦荣解释,出口商品因为关税而导致物价上涨,销量因此下跌,导致商家欲减少出口产量,为了控制亏损,企业会想办法降低成本,裁员、工作机会减少等等都是一系列的连带效应。
显然,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还有难以估计的连带效应。

若是马来西亚将出口转移到其他国家,是否会减少损失?
事实上,关税已经影响全球,即便企业的主要出口不在美国,但由于他国减少了对美国的出口量,为了不让产品滞销,他国也会减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最终,我国的出口产量依然会受到影响。
黄锦荣坦言,不涉及出口的本土企业也难逃关税影响。
自企业减少出口到美国,厂家为了避免商品滞销,必然会寻找其他替代市场,包括马来西亚。
从这里来看,马来西亚似乎能获得一些利益。
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当进口商品大举进入本地市场,原先不参与贸易出口的商家们,也不得不开始和这些进口产品竞争,本地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将岌岌可危。
从国家经济,到金融市场的反应,再到对不同企业的打击,最后影响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关税的来临,关乎你我。
和美国对抗:马来西亚没有底气?
面对经济大国的施压,马来西亚该如何生存?
要完全放弃美国市场吗?这不太现实。
现实是,马来西亚无法像其他国家一样实行报复性关税或其他报复行动,不仅是因为两国经济实力悬殊,黄锦荣同时提醒我们,马来西亚对美国的依赖,远远大于对方对我们的依赖。
根据马来西亚三月份对外贸易统计(Malaysia External Trade Statistics, March 2025)来看,马来西亚排名前三的贸易出口国分别是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

黄锦荣解释,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性质的市场,无论是欧盟、中国、或是东盟都无法完全替代。
“马来西亚离不开美国,这是一个现实。”陈中和也同样道出这个事实。
冲击在所难免,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将伤害最小化?
马来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结构差距甚大,两者难以作比较,面对特朗普反复无常的举动,在没有足够的底气与之对抗时,陈中和解释,首相安华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当下最稳妥的方式。
即便如此,马来西亚依然要积极寻找新的可能性,找到新的强大购买力的市场,以减缓关税战带来的伤害。

另外,陈中和也建议,马来西亚应该利用东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召开东盟之间的紧急高峰会,透过国际组织来表明立场,以东盟的姿态进行谈判会增加底气。
同时,为了避免大量进口商品倾销到我国,政府应该要保护本土企业,限制进口,抑或是提高关税以减缓马来西亚产业受损的幅度。
“我们国家很清楚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整个贸易秩序的话语权很小,所以只能顺应这个局势的变化、做调整。”
此外,开源节流始终是必要的手段,给国家留下更多的储蓄。因此,黄锦荣也希望政府能够确保国内经济能够撑住,国家银行也能够在必要时还有降息的空间。

贸工部部长东姑扎夫鲁于4月22日前往华盛顿,与美国贸易代表进行会晤,并针对关税事项讨论四大方向,即削减贸易逆差、降低非关税壁垒、强化技术保障措施及探讨双边贸易协议。随后,东姑扎夫鲁表示谈判有所成效,并透露将有第二次谈判。根据东方日报报道,首相安华也将在5月5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向议员说明美国关税应对措施。
特朗普所宣布的90天暂缓期,究竟真的让世界喘一口气、或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我们不得而知。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美国正在尝试建构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我们或许无法发出多大的声浪,唯有自行调整步伐站稳脚跟。面对未知的未来,每个人都只能勒紧自家的裤腰带过日子。
编按:至本文截稿前的5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中美对等关税税率将调降115%,为期90天。中国方面将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125%降至10%;美国则将对中国进口商品从145%降至30%。美中承诺5月14日前采取下调对等关税措施。这也表示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暂时几乎都已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