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脑雾”、累还咳不停,Long Covid怎么治?

新冠肺炎爆发逾两年,从封锁到逐渐放宽防疫限制,国民的生活步伐似乎逐步走出阴霾。然而,有一部分COVID-19康复者,即便当初只是轻症,依然饱受某些症状的困扰,可能是疲惫、咳嗽、呼吸困难、失眠甚至焦虑,或多或少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这些症状何时会消失?有无大碍?到了何种程度需要求医呢?这些疑问就让马大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余安麑副教授(Anne Yee Hway Ann)与马大医药中心(UMMC)呼吸内科主任黄志君(Wong Chee Kuan)医生来为你解答。

2021年下半年,美国疾病预防及管制中心(CDC)正式决定将初次感染新冠肺炎后四周或以上,仍有新出现、复发或持续性的症状,统称为“后COVID-19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或“长COVID后遗症”(Long Covid)。

然而,到底怎样才能算是后COVID-19症候群?对此,余安麑副教授接受访问专访时指出,一些患者从急性感染期康复后,仍然有一些生理症状或精神问题,有者是暂时性的、维持数后就渐渐缓解,有些却在12周后仍存在,常见的症状包括:疲惫、呼吸困难、关节痛、胸痛、劳动后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和咳嗽等。

马来亚大学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顾问余安麑副教授。(图片来源:受访者)

新冠脑雾冻结大脑

“其中最常来见我的病患主要是面对注意力无法集中的问题,医学上称为新冠脑雾(Covid brain fog),包括失忆、思维混乱、注意力难集中、头晕和遗忘日常词汇等令人困扰的认知症状,好比大脑被‘冻结’无法运作或思考。再来就是慢性疲劳(chronic fatigue)和睡眠障碍问题,包括难以入睡与失眠。”

她指出,所有确诊者都有出现后COVID-19症候群的可能,但这其实在曾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女性的比例也高于男性。“这不难理解,病情较重者往往年纪较大或患有慢性疾病,更多器官受累,那么康复后仍有症状的机率就更大了。特别是曾在加护病房(ICU)中治疗,经历与死神搏斗的过程,容易令一个人的心灵变得脆弱,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余安麑指出,确诊者都有出现后COVID-19症候群的可能,其中在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女性的比例也高于男性。(图片来源:Pixabay)

主要靠对症下药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确定了病毒可对人体的长期影响,但目前仍未有一个统一的临床实践指南。余安麑副教授表示,医生们只能对症下药,例如当患者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演变成忧郁症或焦虑症时,就会处方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

“重要的是若症状已干扰日常活动,并且持续四周之后仍没有好转现象,应该去见医生。若是关于脑雾问题,有时我们会转介神经内科医生,尤其是当患者合并有其他不寻常症状,如言语困难、刺痛感、麻木感等,以检查是否有神经系统的损伤。”

余安麑副教授认为,对于清除脑雾、调适心情,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开始运动,例如瑜伽或正念运动(mindfulness exercise)是有必要的。饮食上也应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饮酒。除了睡眠充足,参与社交活动和学习新爱好,能够在调节心情的同时,帮助大脑的思考和记忆力。

如今世界各地仍在努力了解造成后COVID-19症候群的原因,例如是患者再次感染所致,还是病毒尚在体内,只是载量(viral load)太少而检测不出?又或是自身免疫系统反应过度,病毒已消失却仍然释放发炎物质,引发多器官综合征,导致患者总是觉得多处不适?要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

与神经发炎有关?

黄志君医生表示,在未大规模接种疫苗以前,许多患者病情较严重,出现肺部后遗症的机率较高,例如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造成呼吸困难、肺功能衰退等,而这便与免疫系统误认为病毒还在,持续地释放抗体去攻击肺部有关。

马大医药中心呼吸内科主任黄志君。(图片来源:受访者)

不过,这类肺部发炎、肺纤维化的情况已经减少,目前常见导致后COVID-19症候群表现形式,推测与神经发炎(neuroinflammation)有关。虽然明确的致病途径未明,但是病毒可攻击神经线导致发炎,因而引起疲惫、气喘、咳嗽、不适或疼痛、嗅觉丧失等症状。

神经系统与这些症状有何关联?以咳嗽为例,黄志君医生解释道:“当呼吸道受刺激时,神经末梢会发出信号到大脑,引起咳嗽这种保护性反射动作。由于患者的神经组织处于发炎状态,会变得过度敏感,导致吸入一些冷空气或烟时就会受刺激而咳嗽,但他们在染疫之前是无碍的。”

病毒可诱发潜在病因

然而,并非所有后COVID-19症状都应该“怪罪”在神经线发炎上。黄志君医生提及,其实许多患者不知自己有潜在健康问题,在染疫后被诱发或恶化,症状便浮出表面。“许多患者来见我时,最后确诊了哮喘或支气管肺病;有些是在染疫时发生过血栓,造成肺血管持续阻塞。另外,一些人的气喘或疲惫也可能是心脏衰弱引起的。因此,我们需要仔细检查和逐一排除可能性,才能断症是由神经线发炎引起的后COVID-19症候群。”

临床上如何治疗后COVID-19症候群?黄志君医生指出,早在患者入院时,若评估认为出现后遗症的风险很大,就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即进行肺部复健(pulmonary rehabilitation)了,因为越早开始,帮助越大。举例而言,有些患者的呼吸浅而短,因此会被教导如何调控呼吸节奏,而呼吸肌肉强度和耐力训练也是方法之一。

“倘若是间质性肺炎,则依据情况开一些类固醇药以减轻炎症。至于需要插喉的患者,通常出现严重后COVID-19症候群的几率很高,但由于肺纤维化是无法逆转的,因此复健可能无法令他恢复如初,但有助于维持受影响的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黄志君医生:对所有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尽早开始有氧运动有助于更快恢复健康。(图片来源:Pixabay)

越静养越累  运动为上策

黄志君医生表示,其实对所有新冠肺炎患者而言,除了充分休息和均衡饮食,尽早开始有氧运动有助于更快恢复健康,且对肺部和其他器官、心理层面都有莫大益处。要是四周之后仍有一些症状,比较建议就医检查,以排除严重性的病因。若肺功能缺失受损,医生会根据情况推荐适当强度的运动,循序渐进。

“针对疲惫等症状,一直‘静养’只会越‘养’越累,而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其实也是运动。虽然不能明确地说运动能够改善神经发炎,但是动是好过静的。另外,一些患者可能持续咳嗽造成失眠,医生也会开一些药物来减轻神经线的敏感度,缓解咳嗽。有些则会处方吸入性支气管舒张药物,以舒缓支气管发炎。”

周后未缓解宜就医

究竟后COVID-19症候群多久会痊愈?黄志君医生表示,虽然一些研究显示,患者的症状(咳嗽)会维持四个月才消失,但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毒株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同。以往的患者病情严重一些,可能后COVID-19症候群就会更严重或持续更久;如今大多数人已接种疫苗,Omicron病毒株也稍微弱一些,那么推测患者会恢复得比较快。不过,保守估计约需要四至六个月。

总而言之,若染疫后一个月仍有持续的症状,最好是就医找出原因,了解自己到底是患有慢性疾病或属于后COVID-19症候群。黄志君医生补充道:“一般会建议根据症状挂科,除了呼吸科(肺科)医生,传染病科、老年医学科和复建科医生也对处理COVID-19会比较有经验。”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1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杨倩妮

除了采访和撰稿不知道还会做什么的女子,误打误撞开始了医药报道之路。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