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政府封锁多个社群平台,引发全国性抗议浪潮,迫使总理请辞。此举不仅激起民众对言论自由受限的强烈反弹,也引发国际人权组织的关注与批评。事件凸显全球网络自由度持续下滑的趋势,并引发对政府监管与公民权利边界的深层讨论。
尼泊尔8日爆发大规模抗议,上万民众聚集加德满都及其他城市街头,反对政府实施网络社群禁令。示威过程中,警方发射催泪瓦斯与橡皮子弹镇压,造成至少19人死亡。尼泊尔政府9日宣布解除封锁措施,总理奥利(KP Sharma Oli)并随即请辞。

政府自9月4日起封锁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26个社群平台。尼泊尔通讯及资讯科技部长古隆(Prithvi Subba Gurung)表示,当局早在上月多次通知相关平台在7日内完成注册并设立在地联络处,接受政府监管,但超过20个平台仍未配合,因此遭到封锁。
同时,政府8月向国会提交法案,要求强化社群媒体管制,确保平台“妥善管理、负责且可问责”。但法案尚未正式审议,就已引发外界批评,质疑是当局意图藉此打压异议、限制言论自由。人权组织指出,这项措施恐让异议人士因网络言论而遭惩罚。
保护记者委员会(CPJ)8日表示,尼泊尔此次抗议显示民众对网络社群禁令的强烈不满,并凸显政府撤回命令的迫切性。该组织认为,全面封锁不仅限制言论自由,也严重妨碍记者采访与民众的知情权。
政府管制与言论自由的边界?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研究员维斯泰森(Kian Vesteinsson)指出,政府确实有权規范社群媒体,但尼泊尔采取“全面封锁”的作法却造成“极不成比例的伤害”,切断了数千万人使用社群平台处理日常事务、进行沟通、学习、取得医疗资讯等重要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