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茨厂街的牌楼被指曾遭提议移除中文,仅保留马来文“Jalan Petaling”,此事一度引发华社关注。然而,随着事件的演变,原本关于文化保护的议题却逐渐变成政治骂战。到底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如何?
吉隆坡小贩商业公会主席拿督洪细弟日前透露,早在2023年6月的吉隆坡市政厅(DBKL)会议上,有官员曾提议移除茨厂街牌楼上的中文招牌,仅保留马来文“Jalan Petaling”。虽然该提案尚未正式通过,但他认为应尽早采取行动,以防突如其来的决定影响华社权益。他强调,移除茨厂街的中文招牌不仅仅是抹去三个字,更是抹去整个华人在吉隆坡发展的历史印记,是华社无法接受的事情。

此言一出,立刻在华社引发讨论,许多商家、文化团体和政界人士纷纷表态,强调茨厂街作为吉隆坡最具代表性的华人文化街区,理应保留其中文牌楼,以维护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特色。
市政厅澄清无移除计划
风波愈演愈烈后,吉隆坡市政厅迅速发文告澄清,表示从未建议或计划拆除茨厂街牌楼上的中文字,相关指控不实。
“至今,隆市政厅没有任何计划或建议要更改或移除该招牌上的中文字。”市政厅强调,所有涉及招牌的决定都会依照《1982年广告法令(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并综合考量遗产、文化和社区需求,不会轻率做出任何改变。

武吉免登区国会议员方贵伦(行动党)也表态称,拆除茨厂街招牌“根本不可能”,如果真有其事,他作为当地国会议员不可能毫不知情。他更直言:“哪里可以动茨厂街的招牌?(若真要这么做的话),踏过我的尸体啦。”
行动党:招牌“稳如泰山” 马华应道歉
在事件持续发酵之际,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站出来保证,茨厂街的牌楼“稳如泰山”,促请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公开向华社道歉。他强调,昌明大马政府尊重国内各族的文化及语文,并已向全国156个地方政府发出指示,允许在符合国文优先的情况下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
也是行动党副主席的倪可敏表示,隆市政厅过去曾耗资巨款提升茨厂街的基础设施,如今如果再花钱拆除牌楼上的中文字,根本不符合逻辑。他痛批马华“无中生有”,制造不必要的族群对立,并质疑其“吃里扒外”,破坏团结政府的形象。
他更指控,马华的做法与伊斯兰党如出一辙,后者近期反对霹雳爱大华巴刹设立中文招牌,而马华则配合国盟,散布有关茨厂街中文牌楼可能被拆除的谣言。
马华:火箭含血喷人
面对行动党的批评,魏家祥迅速反击,指行动党刻意“无限上纲”,甚至“倾巢而出”对他进行诬告。他强调,自己并未主动揭露拆除中文字的说法,而是仅在回应洪细弟的担忧。
魏家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还原事发经过。他指出,自己是在2月23日受邀出席茨厂街新春大团拜活动,洪细弟在欢迎词中提到市政厅官员曾透露有意移除中文字,他才在开幕词中表态马华将捍卫中文牌楼。
“我何曾揭露官员要拆除茨厂街中文字的意图?行动党不要含血喷人!”魏家祥怒批行动党把问题政治化,转移公众对其他争议性课题的注意力,例如公积金局的投资决策。
原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如今却演变成马华与行动党的政治口水战。行动党批评马华造谣生事,制造华社恐慌,而马华则反驳行动党是“倒打一耙”,把文化课题政治化,企图掩盖其他政策争议。
在这场骂战中,茨厂街牌楼的中文招牌似乎并未真正面临被拆除的风险,但事件反映出的,却是我国政坛围绕族群议题的激烈角力。华社关心的不只是牌楼上的三个中文字,而是多元文化的未来——但在政治对立的现实中,这个初衷似乎已被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