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 大马

纳吉SRC案有始无终 DNAA成政治人物“逃生门”?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SRC国际公司2700万令吉洗钱案(俗称SRC 2.0案)中,获高庭宣判“释放但不等于无罪”(DNAA),引发社会震惊与热议。此案自2019年提控至今已逾6年,迟迟未能进入实质审讯阶段。

此一裁决也引发公众质疑:如今纳吉仍面对多少案件?近年来接二连三以DNAA结案的高官贪污案,是否揭示了我国司法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在2023年8月,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透过代表律师向总检察署递交陈情书,要求撤销SRC 2.0案的控状。惟总检察署在2024年6月11日驳回该请求。随后,辩方援引案件悬而未决已久、审讯遥遥无期为由,申请高庭宣判被告“释放但不等于无罪”。

高庭法官慕尼安迪在6月20日的裁决中指出,控方目前未展现出有能力在短期内准备就绪开审,也未能说明何时能展开审讯。副检察司亦承认,若批准DNAA不会对控方构成不利影响。慕尼安迪认为,被告持续面对悬而未决的刑事控状长达6年,严重剥夺了其获得及时审结的权利,亦违反法治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纳吉已因SRC 1.0案,即涉及SRC国际公司4200万令吉的滥权及洗钱案,被联邦法院维持定罪与刑期,自2022年8月起在加影监狱服刑。他目前仍面对一马发展公司(1MDB)案件的审讯,而SRC 2.0案本是另一起独立控状,如今获判DNAA,将使纳吉暂时减轻法律重压。

在判决后,纳吉的代表律师丹斯里沙菲宜表示,法庭终于意识到此案拖延时间之长毫无正当理由,纳吉对此结果感到欣慰,并可将精力集中于1MDB审讯。

沙菲宜(中)在高庭宣判后,召开记者会。(图片来源:截图自网络)

连年DNAA判决  司法制度存缺陷?

SRC 2.0案获DNAA并非孤例。近年来,涉及我国高级政治人物的案件屡屡以“释放但不等于无罪”告终,频率之高令公众哗然,民间组织纷纷表达不满。

反贪污与朋党主义中心(C4)发表文告,严厉批评检方在SRC 2.0案“毫无准备”,未能捍卫案件继续进行,对司法程序构成打击。C4列举多起相似案件:

  • 纳吉与依尔旺:涉及滥用66亿令吉政府资金,因控方未提呈审前文件,双双获DNAA;
  • 阿末扎希:健康思维基金会47项控状,控方以需“更全面调查”为由,申请DNAA;
  • 纳吉与阿鲁甘达:篡改1MDB稽查报告案,检方未及时上诉,最终无罪释放;
  • 林冠英:低价购屋案,起诉两年后检方因“新证据”申请DNAA。

反贪污与朋党主义中心强调,这些案件非一般刑事案,而是涉及国家高层的贪污滥权指控,应属国家优先事项。若因总检察署程序瑕疵频频导致案情不了了之,势必侵蚀人民对法治与司法独立的信心。

公正党班登区国会议员拿督斯里拉菲兹亦在判决后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促请总检察署解释为何从2019年起至今仍未准备好相关文件。

他指出,自己过往研究SRC和1MDB案件的经验显示,案件中有清晰的资金流动证据,不应成为无法准备证词的理由。他呼吁控方尽快重新提控纳吉,并承诺将继续监督案件进展,确保不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总检察署:重叠证据导致延误

针对此案引发的争议,总检察署20日晚发布声明,否认对SRC 2.0案准备不足。总检察署解释,案件审讯日期多次展延,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间行动管制,另有部分因辩方申请,亦有控方基于案情复杂主动申请展期。

总检察署指出,SRC 2.0所需文件与SRC 1.0及1MDB案高度重叠,而这两案在不同阶段皆在审理中,因此证据材料未能及时整合。如今,虽然相关文件已收集完毕,但目前正被用于1MDB审讯,因此控方仍需更多时间确保文件完整无误,才可在SRC 2.0案中使用。

声明强调,案件延迟并非蓄意,而是为确保法庭呈堂证据的准确性与品质,符合人民对司法的期待。总检察署表示将评估所有层面后,决定下一步行动。

尽管其他案件逐一“化险为夷”,但纳吉目前仍面对1MDB案的审讯,其命运仍未完全翻盘。然而,民众关切的已不仅是个人命运,而是整个国家司法体系的可信度。

安华政府若要兑现改革承诺,必须从体制源头着手,厘清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与问责机制。唯有推动全面司法改革,将制度透明化、检察独立化、问责机制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高官涉贪案沦为“有始无终”的政治剧。

版权声明  本文乃编辑综合译写之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亿佩

自由撰稿人。 从跑政治时事记者到旅游杂志编辑,喜欢接触不同的新事物,但仍热衷观察时事,也热衷于接触不同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