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落幕的新加坡一级方程式(F1)大奖赛上,Mercedes-AMG PETRONAS车队勇夺冠军,原本是让我国车迷振奋的消息,却因“香槟浴”庆祝环节,意外引发国内宗教与尊重国际文化的争议。这场风波恰巧发生在旅游局宴会“供应酒水”引发舆论风暴后不久,使得“酒精敏感”再次成为公共话题焦点……
国油(PETRONAS)总裁兼集团首席执行员东姑莫哈末道菲,作为车队代表登上颁奖台,随同车手在香槟喷洒的环节中被淋湿,引起部分政界人士批评,认为此举不符穆斯林身份,也损害国家形象。
首先发声的是土团党青年团宣传主任哈里斯。他谴责莫哈末道菲“不避嫌地参与香槟喷洒仪式,还让香槟洒到混身湿透”,批评这与其作为一名马来穆斯林企业领袖的身份不符。他指出,身为一家完全由政府拥有的公司领导人,道菲理应具备更高的敏感度,避免在国际舞台上涉及酒精庆祝的场面。
“他不仅亲自参与喷洒香槟,还被香槟淋湿全身,当时他穿著印有PETRONAS标志的官方制服。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国油形象,也可能让其他伊斯兰国家对大马的宗教立场产生疑问。”哈里斯在文告中指出,并呼吁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对政府相关机构发出最后警告,确保捍卫联邦宪法第3条文中“伊斯兰为联邦宗教”的原则。
伊斯兰党宣传主任法德里也认为,身为穆斯林的国油总裁,不应“愉快地参与充满争议的香槟喷洒庆祝”,即使使用的是无酒精香槟,也应避免参与,以免引起负面观感。
国油总裁为“兴奋过头”道歉
舆论发酵后,莫哈末道菲随即发表声明,公开为自己在领奖台上的行为道歉,并澄清自己没有饮用任何酒精饮料。
“作为一名穆斯林,确实不应参与这类庆祝活动。我为庆祝车队胜利的兴奋有些不合适,因此对无意中冒犯他人的行为道歉,并承担全部责任。”
他也强调,PETRONAS与Mercedes-AMG车队的合作长期以来展现了大马的创新与技术实力,此次胜利是多年努力的成果,希望外界能继续支持团队。
事实上,在多项国际运动中,喷洒香槟早已成为胜利象征,尤以F1赛事最为著名。这项传统起源于1966年,当时保时捷车手乔·西弗特(Jo Siffert)在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上意外打开被晒热的香槟瓶,导致酒液喷出;隔年冠军丹·格尼(Dan Gurney)则故意模仿此举,将香槟喷向队友和老板,意外掀起新的庆祝潮流。
自此,“香槟浴”成为F1领奖台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也象征车手与团队的荣耀时刻。国际赛事上,这一仪式更多被视为体育传统,而非饮酒行为。
社会不该“虚伪道德化”
然而,批评声中也不乏反对意见。前首相署部长拿督再益依布拉欣公开为东姑莫哈末道菲辩护,指责部分社会人士“混淆象征性的行为与真正的罪过”。
“他没有喝酒,只是在庆祝一项世界级赛事的成功,却被舆论道德化围攻。我们变成一个只在意外表而非伦理的社会。”再益指出,大马社会常对象征性的小事大惊小怪,却对政治腐败、造假、滥权等真正的不义视而不见。
他讽刺地说:“同样的人,对官员造假、滥用公帑沉默无声,但一名企业领袖拿着香槟被喷到湿,就成了国家丑闻。”
Tengku Taufiq, the CEO of PETRONAS, has apologised for his so-called “exuberance” at the Singapore Grand Prix. I feel sorry for him. He was not drinking champagne ; ( he should have taken a sip) he was celebrating a world-class event where PETRONAS was a major sponsor ; yet he…
— Zaid Ibrahim (@zaidibrahim) October 7, 2025
前雪州议长拿督邓章钦也认为,莫哈末道菲并无过错,不需要道歉。“只要他没有饮用香槟,就没有违背宗教戒律。香槟喷洒是F1的国际传统,我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不应敏感到连不同文化的礼节也不能接触。”
人权律师西蒂卡欣则以幽默方式回应,她在社交媒体上传了一张“F1车手在领奖台上拉茶(teh tarik)”的合成照片,并调侃道:“或许这才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画面。”
这起“香槟浴争议”,从一场体育盛事延烧成宗教与文化的辩论,对于穆斯林领袖而言,“自重”与“避嫌”代表信仰的底线;但在国际舞台上,尊重他国文化与体育传统同样重要。两者间要如何权衡就得胥视当事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