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会出现一则引发关注的言论,涉及象征国家独立与英勇精神的国家英雄纪念碑(Tugu Negara)。土团党沙白安南区国会议员卡兰沙兰在国会辩论中指出,国家英雄纪念碑上士兵雕像的五官“过于欧洲化”迫切需要整修,国家英雄纪念碑的雕像到底是谁?
卡兰沙兰在2026年财政预算案委员会阶段辩论时建议,为国家英雄纪念碑的雕像“整容”,让士兵的五官更贴近大马人的面貌。
他指出,国家英雄纪念碑上的士兵雕像鼻梁高挺,“鼻子太尖不像亚洲人”。“国家英雄纪念碑象征着我国独立,那座高举国旗的雕像代表我们的民族英雄。当我们仔细观察那雕像的鼻子时,会发现非常高挺,就像欧洲人一样。为什么不能让雕像的五官没那么尖挺,更接近我们大马人、亚洲人的样貌,比如我这样的鼻子?”
他认为,国家英雄纪念碑雕像的特征仿佛是在“美化殖民者”。“我建议修改国家英雄纪念碑的雕像,使其更具亚洲人特征,从而激发更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言论一出,民主行动党全国组织秘书兼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邱培栋随即批评,指卡兰沙兰言论“无知又挑衅”,是对为国捐躯先烈的不敬。
邱培栋指出,纪念碑所代表的精神是领导、牺牲、团结与勇气,超越种族特征与外貌差异。他强调,不应以五官来衡量英雄,更不应以改动纪念雕像的方式来塑造“身份认同”。
“英雄不是以肤色或鼻梁来分辨,而是以他们的精神与贡献被铭记。将纪念碑种族化,只会分裂社会,侮辱先烈。”
历史其实早有答案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反驳卡兰沙兰“不了解历史”。有网民贴出《Berita Harian》2015年的报导指出,纪念碑中高举国旗的士兵形象是以皇家马来兵团(Rejimen Askar Melayu DiRaja)成员——来自霹雳仕林河的 Prebet Zainal Buyong为写实模型。
“他鼻子高,是因为他本人鼻子就高,不是因为殖民化美学。”

另外,脸书专页The Interesting Historical Facts of Malaysia
分享指,纪念碑的建构灵感源自美国硫磺岛战役纪念碑(Iwo Jima Memorial)。1961年,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访问美国后,提出在马来亚建造纪念碑以铭记马来兵团对抗马共武装的牺牲。建造工作由同一位美国-奥地利籍雕刻家Felix de Weldon负责。
在塑像时,雕刻家需要真人动作模特,而负责展示动作造型的人,则是时任在华盛顿进修的Osman Aroff(后来曾任吉打州务大臣)。纪念碑中牺牲与战斗姿态的动态结构,即由他一一摆出让雕刻家拍照取形。
因此,纪念碑的形象并非抽象虚构,更不是“欧化”,而是真实人物写实呈现的历史记录。
国家英雄纪念碑于1966年落成,纪念的是马来亚在紧急状态期间(1948-1960)对抗马共武装、维护国家安宁的军警牺牲者。碑文写着:
“Dedicated to the heroic fighters who dedicated their lives in the cause of peace and freedom.”
(献给为和平与自由牺牲的英勇战士)
纪念碑建立的核心目的,是让国人记住,独立不是天降,而是有人牺牲换来。
矗立在吉隆坡已久的国家英雄纪念碑承载的历史并不属于某一族群或某一时代,而是全体马来西亚人的共同记忆。英雄的价值,不在鼻梁高低,而在他们在最艰难时刻挺身而出、守护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