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发生强震后,各国纷纷迅速响应驰援。相比之下,一个曾在国际紧急援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却显得行动迟缓——美国。为何美国的救援姗姗来迟,而哪些国家正在填补这一空缺?

缅甸当地时间周五(3月28日)中午发生7.7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破坏。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数百人失踪。专家预计,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远高于官方数据。
缅甸本已因内战和国际孤立而深陷困境,这场灾难使得局势更加严峻。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自身面临的巨大混乱则使美方援助变得迟缓,这一机构曾是全球最大的人道援助组织之一,在类似灾难发生时通常扮演主导角色。
直到地震发生两天后,美国政府才宣布了具体援助措施,包括提供财政援助和派遣救援队。
而在此之前,其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泰国、日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早已派遣救援人员在这个饱受内战蹂躏的国家展开救援行动。尤其是美国的两大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俄罗斯和中国——在寻求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对填补美国因削减发展援助而留下的空缺展现出了浓厚兴趣。

美国援助为何迟缓?
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便开始削弱USAID的职能,大规模裁撤人员,削减对外援助,并计划在今年7月前基本解散该机构,仅保留少部分职能归属至国务院。这一系列举措已对对抗艾滋病、战后重建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尽管美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声称USAID的调整不会影响救灾能力,并表示随时准备提供援助,但美国的实际行动却比以往更加迟缓。直到地震发生两天后的周日,美国驻缅甸大使馆才宣布提供200万美元(约合185万欧元)援助,并派遣USAID紧急救援小组。而此时来自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伍早已投入现场救援工作。而在地震救援中,前72小时被视为黄金救援期,对营救废墟中的幸存者至关重要。
美国国务院试图消除人们将援助速度异常缓慢归咎于美国国际开发署削减资金的印象,在面对外界质疑时,美国国务院试图澄清,称美方不一定需要直接派遣人员至灾区,而是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提供援助。然而,在其他国家迅速采取行动的对比之下,美国的表现显得迟缓。
中国的援助行动
相比之下,中国反应迅速。由于地震波及中国云南省,北京在灾后立即派遣首批救援队,并承诺提供约1270万欧元的人道援助。新华社称,据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报道,首批援助物资包括帐篷、毯子和急救箱。中国官方媒体详细报道了救援行动。强调中国救援队的迅速响应。

中国被视为缅甸军政府为数不多的盟友之一。此外,两国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输送能源的管道跨越两国边境,缅甸还向中国提供重要原材料。
缅甸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投资计划,中国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提供融资并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相关国家在接受贷款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的依赖。长期以来,北京一直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全球南方”的代表,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向其表明,与工业国家相比,自己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更近。
俄罗斯的角色
俄罗斯同样迅速响应。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在地震当天即派出两架飞机,搭载120名救援人员及设备前往缅甸。第二天,又宣布在灾区设立野战医院,并派遣医疗团队。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和中国救援部门联合在曼德勒市救出一名被困60小时的女性。
俄罗斯亦与缅甸军政府关系良好。今年3月,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访问莫斯科,普京在会见中甚至称其为“国王”,并赠送一本19世纪关于缅甸与俄罗斯关系的历史书籍。

印度的参与
印度同样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也展开援助行动。灾后第二日,首架印度军用飞机满载救援物抵达仰光。此后,印度进一步扩大援助规模,派遣四艘海军舰艇运送总计70吨救援物资及医疗用品,此外,一支印度救援专家团队也在当地提供援助。
尽管缅甸由军政府统治,但印度仍很重视保持与该邻国的关系,并采取“一切照旧”(Business-as-usual)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印度东部有四个邦与缅甸接壤。从经济角度来看,缅甸也是印度通往东南亚的门户——尽管印度目前正在沿边界修建围栏。此外,缅甸境内估计居住着多达200万印度裔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