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完全接种,但仍有一些人感染COVID-19新冠。接种失效原因何在?有多危险? 以下是德国之声的事实核查。
“一养老院疫苗接种突破病例:15人染疫,2人死亡”:此类轰动新闻让很多人不安、惊恐。新冠疫苗接种是否的确不如最初设想的那么有效?
疫苗接种突破现象是指:尽管已完全接种、仍出现感染COVID-19新冠症状并患病。接种疫苗仍被感染但无症状者,不在此列。
疫苗突破病例说明接种失败?
不是。社交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关于疫苗突破病例证明接种失败或疫苗无效的说法是错误的。但如果说,目前尚无可提供100%防感染的新冠疫苗,则是正确的。
根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计算结果,过去9个月,18-59岁年龄段的疫苗接种有效保护率为83%;60岁以上的为82%;重症保护率则分别为 95% 和 93%。
疫苗接种保护率也受时间因素影响。德国免疫学学会 (DGfI) 主席法尔克(Christine Falk)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德国国内,尚无人接种疫苗超过1年,因此,还难确认,疫苗保护作用能维持多久,但现已知道,抗体水平在6到9个月后会有所下降。
法尔克教授强调,“假如没有 Delta变异毒株,那我也不会担心,Delta 变体比以前的变体更具传染性。”她表示,“如果通过接种针对刺突蛋白抗原的疫苗所建立的免疫防御不再坚固如一,病毒便能突破这道防线,进入细胞并引发鼻咽部感染。”在汉诺威医学院移植免疫学研究所任教的这位免疫学家解释说,“这就是所谓的疫苗突破病例”。
但即使感染保护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对重症的保护依旧存在。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10月7日发表的最新一期每周报告,2月1日以来,在德国确定的67661起可能的疫苗突破病例中,只有0.56%必须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病人死亡率为1.06%。作为比较:该研究所估计,德国在尚无疫苗可供接种的第一波感染期间,染疫致死率——即所有COVID新冠患者死亡率,约为6.2%。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报告还指出:“722例因疫苗突破而死亡的患者中,年龄在80岁以上者占75%。它显示,该年龄段人群死亡风险普遍较高——无论疫苗有效性如何。”
突破感染数量增加了吗?
是的。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在9月27日至10月3日这一周,德国18至 59岁年龄段人群中,出现8224次疫苗突破病例。若把从疫苗接种运动开始以来的整个时期考虑在内,该年龄段有症状新冠病例中疑似疫苗突破比例为7.2%。但如果仅看10月3日之前4星期情况,则该比例要高得多,为28.4%。自年初以来,重症监护病房中该年龄段接种疫苗的患者比例为2.2%,10月3日前4星期的比例平均为7.7%。
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中也显示增加:自疫苗接种运动启动以来,有症状的新冠染疫者中疫苗突破的比例为10.1%;10月3日前的4星期发生7015次疫苗突破病例,占有症状病例的52.6%;年初以来,必须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60岁以上已接种疫苗的患者比例为6%,10月3日之前的4星期内则为24.1%。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在这份每周报告中指出,出现疫苗突破病例数量增加这一现象可以预料,“因为,接种者数量增加,而新冠目前重新又加大扩散,增加了完全接种者同病毒接触的可能性。”
未接种疫苗者是否应当对疫苗突破病例负责?
不然。但他们的行为对瘟疫大流行及对各自国家卫生系统的负担产生严重影响。免疫学家法尔克指出,“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这期每周报告,眼下住院人数的增加几乎都发生在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群体中……极少数必须送医救治者也大都来自60 岁以上群体。”
假如秋季感染人数上升,则将主要涉及未接种疫苗者。不过,法尔克教授警告说,接种过疫苗的人也可能再度染疫,“因为,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增加。”
疫苗保护效力在多大程度上随时间推移减少?
疫苗接种保护不会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生同样变化,导致疫苗接种保护效力下降的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要的有:年龄、既往疾病、疫苗接种间隔以及疫苗本身。
特别是在年纪大些的或高龄人中,以及癌症或做过移植手术的患者中,疫苗接种保护效力的下降明显快于其他人群。
因此, 10月7日,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建议施打第三针,强化70岁以上老人的免疫保护。该委员会建议,也向医疗、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提供第三次疫苗接种。
在以色列,已有超过一百万人第三次接种。
第一次和第二次疫苗接种之间的间隔时间也会影响疫苗效力。以色列国内,大多数人接种了辉瑞疫苗,两次接种之间的间隔期是21天。
就此,免疫学家法尔克指出,辉瑞疫苗间隔42天施打的记忆效果强于21天:“第二次接种对发展免疫记忆非常重要。保护功能基于这种记忆。间隔越长效果越好。”她表示,辉瑞疫苗两次接种的间隔期应是6星期而不是3星期,阿斯利康疫苗应是12周而非6周。
也因此,她对批准使用只需接种一次的强生疫苗持批评态度。她指出, “用于申请的研究均以野生型病毒完成。但其后才出现alpha,接着是delta变体。因此,并非所有在人体内形成的抗体也都能识别出de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