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拜登签署《降低通胀法案》 聚焦三大议题

in collaboration with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周二(8月16日)签署了价值高达4300亿美元(约1.92兆令吉)的《降低通胀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内容涵盖气候变迁、医疗保险和税制等三大领域,被视为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法案。究竟这项法案能够为美国人带来什么?

美国总统拜登周二签署了一项价值4300亿美元的《降低通胀法案》,该法案旨在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和减少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聚焦绿能、医保以及税制等三大面向,被视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法案。

路透社报道,这项为了应对气候变迁的立法,旨在减少美国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美联社指出,该法案将在10年内注入近3750亿美元(约1.68兆令吉),用于应对气候变迁的战略。民主党认为,这些战略可以使美国在2030年以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代表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气候投资。

此外,法案将提供补贴给购买电动车、选用干净能源的家庭,以实现绿色环保。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购买二手电动车将可获得4000美元(约1.79万令吉)补贴,新车最高可获得7500美元(约3.36万令吉)。不过,由于法案要求受惠条件包含,电动车的部件必须在美国制造和组装,因此并非所有电动汽车都可完全获得税收抵免。

消费者对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该法案也将提供10年的消费者税收抵免。

企业方面,该法案将为干净能源制造税收抵免注入600亿美元(约2686亿令吉),为风能和太阳能提供生产税收抵免300亿美元,这被视为有助于遏制美国对化石燃料依赖的行业。该法案还将为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投资数百万美元推进的核电和碳捕获技术,提供税收抵免。

医保方面,该法案将扩大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提供的补贴,并允许联邦医疗保险拥有药物议价权,与制药公司协商一些处方药价格,为年长者降低处方药支出,包括规范老年人从药店购买处方药的自付费用上限为2000美元(约8953令吉),并在10年预算窗口中,为联邦政府节省约2880亿美元(约1.29兆令吉)。

税收方面,法案为收入在10亿美元(约44.77亿令吉)以上的公司设立了15%的最低企业税率、确保企业与富者缴交包含库藏股征税、加强查税等税,预计将带来超过3000亿美元(约1.34兆令吉)收入。

拜登16日正式签署《降低通胀法案》。

支持与反对声音

彭博社报道,该项法案在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之前签署通过,是一项重大的立法胜利。

“有了这部法律,美国人民赢了,特殊利益输了。”拜登在白宫表示, “这将为美国家庭带来进步和繁荣。”

报道指出,就在几周前,《降低通胀法案》通过成为法律的机会似乎极为渺茫,但在美国联邦参议院于7日投票通过后,众议院也于12日以220对207的投票结果通过。

民主党人表示,法案将通过减少联邦赤字来帮助对抗通货膨胀。评级机构和独立经济学家对此表示赞同,但表示结果将需要数年时间应验。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共和党国会议员都投下了反对票。

对此,拜登也在签署法案时批评共和党。他说:“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民主党人站在美国人民一边,每一个共和党人都站在特殊利益一边”,“国会中的每一位共和党人都投票反对这项法案”。

但共和党批评,该立法对降低通胀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共和党参议院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表示,新法将产生相反的影响。

“民主党去年通过将我们的经济投入创纪录的通货膨胀来抢劫美国人。今年,他们的解决方案是第二次这样做”。麦康奈尔批评,拜登签署的这项法案“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更高的能源账单和激进的国税局审计”。

共和党参议院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

法案有用吗?

美联社分析,随着美国的通货膨胀飙升,该法案提出了一个诱人的问题: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抑制给美国家庭带来困难的物价飙升?经济分析表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该项立法不会直接解决物价飙升的一些主要驱动因素,包含从汽油、食品、房租到餐厅用餐的费用等。

无党派的国会预算办公室8月曾表示,这些变化将对今明两年的通货膨胀,只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预算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统计上与零(效果)无法区分。”

不过,这项法律仍可以通过降低老年人处方药的成本、扩大医疗保险补贴和降低能源价格,为一些美国人节省开支。它还将适度削减政府的预算赤字,这可能会在未来的10年内略微降低通货膨胀。

版权声明  本文乃德国之声特别授权刊登之内容,未经许可请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