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作家西西与世长辞,享年85岁。这位华语文坛翘楚,童年由上海移居香港展开创作之路。她的作品被喻为使文学成为香港的骄傲,笔下描绘了这座“浮城”的城市和人心面貌;至晚年仍不言休,影响力遍及两岸。
香港作家西西12月18日(星期日)因心脏衰竭辞世,终年85岁。她生前有份创立的出版社在社媒专页发表讣闻,指西西在医院安详离世时,其家人、作家及好友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侧。帖文形容:“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我们都会怀念她。”
原名张彦的西西1937年于上海出生,1950年以12岁之龄随父母移居香港,就读中学期间开始向香港的报刊杂志投稿,年仅十多岁经已在征文比赛夺冠。大专毕业后任职小学教师,42岁提早退休专注写作。数十年文学创作生涯期间,其著作遍及小说、散文、诗等,亦涉猎剧本创作和电影评论。她于八十年代也为台湾书店主编小说集,向台港两地读者介绍中国作家。
西西的作品为两岸熟知,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包括:描写七十年代香港故事的长篇小说《我城》被喻为开创本土文学、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1989年她患上乳癌,治疗康复后右手神经受损,从此需转用左手写作,她把患癌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及后被改编为电影《天生一对》。
根据她的自述,笔名“西西”是象形字,意念来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站在地上的四方格,玩童年游戏“跳飞机”的形象。直至晚年她仍然不辍笔耕,今年初完成小说《钦天监》。在西西临终时陪伴在侧的作家好友何福仁接受《明报》访问,赞扬西西细致描绘和反映香港社会,并致力创新,“从本土出发,走向世界”,对文坛影响深远。
今年西西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终身成就奖时,西西在何福仁拍摄的访问短片中表示,自己最钟意的著作是《钦天监》,因为从没有人写过这个题材形式,直言“文学贵于创新,有创新就好”。西西一生获奖无数,近年获颁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香港作家。
喻港为危城:我们欠年轻人理想社会
西西在华语文坛备受推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形容她不仅是优秀香港作家,而且“有个性”。哈佛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称:“香港原不以文学知名,但因为西西,文学足以成为香港的骄傲。”
西西笔下富有童心,亦不忘关怀社会。她书写香港为“我城”、“浮城”,描绘香港主权移交前的历史身份和城内众生相,为后代港人经常引用,是展示本土意识的文学先驱,另亦有作品隐喻中英谈判和香港政制转变。
年逾八十的西西于2019年底接受香港《信报》书面访问,形容2019年下半年的香港犹如“危城”,自己感到很痛心。被问及对香港未来和年轻人的寄语,西西坦言:“我不知道,半年前,谁会想像到香港会变成这样?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更魔幻,因为它不用说服你,事情可以不明不白。也许我会在创作里表达一些,反映一些吧,但我不想简化。”不过她称想说的是:“年轻人并不欠我们什么,相反,是我们欠他们,欠他们一个理想的社会。”
从移民到扎根,西西说一直热爱香港,忆述六、七十年代她在港可以看大量电影,自由自在地看中外的书。即使到外地游览,“还是觉得香港才可以‘生活’。有一句老话,他乡信美非吾土。当年也是因为出外旅行,才认识到我是‘香港人’”。
你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