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影视

ASTRO与我共度的日子

几个月前接受一个线上访问,才发现本地收费电视台ASTRO(寰宇电视)已经诞生二十五周年,如此推算,我家里安装也至少超过二十年了。作为大马第一个收费的卫星电视广播,我对它的服务又爱又恨,但始终是生活里无法割舍的一部份。

ASTRO在1996年成立,我家大约两年后就开始订阅,那是我弟弟的户口,每月缴交一笔不低的费用,当时家里有安装ASTRO的人并不多,像我弟弟这样的订户,主要是用来收看球赛直播,其他节目可有可无,但给了钱不看白不看,那些连续剧和综艺节目还是一天到晚播不停,对于当时只有两个国营电视台和两个私营电视台可以选择的一般民众而言,ASTRO几十个频道的节目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那些来自港台的节目,对华人观众影响深远。

我本身因为是全职剧场人,搞演出和教课的日子已经忙不过来,基本上没有时间享受这种奢侈的娱乐。一来我不追剧,二来想看电影都会考虑到电影院,所以家里安装ASTRO的前十年,我是没有什么记忆的,印象最深刻的是2000年左右,他们主办了一个短片比赛,得奖的作品都得到播出,大部份都是华语或方言为主,我在其中一部短片中看到自己的朋友饰演一个影痴,向主角说了一大堆电影的学问。那是数码电影刚刚崛起的年代,也是本地独立电影的开始。

那时候偶尔会收看吴大维主持的音乐节目、陶晶莹的《娱乐新闻》、以及孟广美主持的娱乐节目,吸收一些即时的娱乐资讯,反而对综艺游戏节目无感,《超级无敌奖门人》纯粹陪家人收看,看了几次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也没有追看下去,只对当时的小萝莉杨丞琳有印象而已。后来萧慧敏凭《就事论事》引起关注后,才知道ASTRO有制作本身的中文节目。我还记得当时的AEC频道并没有本身的新闻,还在转播马新社制作的华语新闻,我有两位戏剧出身的朋友当过播报员,当时还没有主播的概念。其他诸如新秀歌唱比赛,《己子当归》本土连续剧,我都没有真正关注过,虽然当时一直听别人提起。

后来我弟结婚搬出去住,ASTRO的户口就由我接手,这时候我才开始认真收看他们的节目,那时已经是2007年。我还记得第一个由头看到尾的选秀节目是TVBS的《决战第一名》,接触了蔡康永的主持风格。接着因为2008年的308大选首次吹起反风,我开始每晚收看《新闻报报看》这个晚间节目,接受风格比较活泼的时事节目,不过对于越来越渗入个人主观情绪的播报方式觉得不以为然,如今也少看了。

(图片来源:《新闻报报看》脸书专页

ASTRO AEC播出的人文节目倒是值得一看,《家在马来西亚》、《我来自新村》、《我来自华小》都纪录了本地华人的生活形态,是真正用心去制作的内容,也让我记住了监制和导演黄巧力这个名字。还有杨佳贤主持的一系列本土饮食节目,从《阿贤人情味》、《阿贤贪吃路线》、《在地食光》到《写食人生》,都是我的饮食指南,尤其是和知食份子林金城的合作,找出各种食物的典故,绝对是本国数一数二的优质节目。

2014年开始,我从剧场教学退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看ASTRO其他频道,最关注的依然是体育节目,尤其是各项运动的现场直播,羽球、网球、足球、第一方程式赛车、世界杯、奥运会,这些直播赛事是ASTRO留住我这个订户的最大本钱。

电影台的存在也是我留守的原因之一,我看HBO和天映频道,一些本地院线没有上映的影片竟然也出现在播出名单中,不过所有电影都经过删剪,ASTRO的自我阉割十分严重,动不动就打马赛克,连中指和粪便也不放过。我母亲则收看天映经典频道的邵氏老片,那是她年轻时的记忆,我作为陪客,也从中观赏了不少60年代盛行的黄梅调和新派武侠电影,对片厂时代的制作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在那个外景还不普及的年代,邵氏片厂的搭景已经具备国际水平。同时也见识了当时的明星风华,至少分辨得出林黛、叶枫、尤敏、关山、赵雷、张扬的模样。由于ASTRO收购了邵氏的片库,很多市面找不到的老片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实际上ASTRO有不少被忽略的纪录片频道,无论是National Geographic、Animal Planet还是History频道,都有大量高水准拍摄的节目,那些大自然弱肉强食的镜头,拍摄难度不输电影。至于像《Ancient Aliens》这类猎奇节目,也同样制作得有声有色,有时候内容比科幻电影还要精彩独到,这些知识型的节目比那些充斥广告的综艺和戏剧类节目更值得收看。

面对流媒体和TV Box的夹击,近年的ASTRO虽然推出了on demand服务应对,今年还提供Disney+ Hotstar点播,但我始终不明白的是,为何至今只要打雷下雨,ASTRO播放的画面还是会受到干扰。ASTRO已经开始失去市场垄断的地位,一个经历二十五年考验的媒体巨头,是时候改善一下本身服务的性价比,否则就轮到订户检讨自己的忠诚度了。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记事》其它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