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也会“旅行”?台湾唐丽芳老师《故事人秘笈——故事旅行箱工作坊》于8月初圆满举行。这场由“看见十八丁”主办、古毛人Ilmio Café与Care&Share Society承办的工作坊,于雪兰莪双溪毛糯希望之谷迎着暖阳煦风掀开序幕,迎接20位来自全马各地的学员,和他们的故事。
《故事人秘笈——故事旅行箱工作坊》是“再·看见十八丁——环境与艺术行动”十周年纪念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唐丽芳老师年初受邀至十八丁为炭路启航和指点,并于工作坊时为“看见十八丁故事旅行箱“的作品呈现给予建议。
本次课程尾声,“再·看见十八丁”策展人庄白祺预告,“看见十八丁”故事旅行箱将在12月尾学校假期间举办十周年成果展时展出。她亦邀请参与了本次课程的学员完成故事旅行箱,一起到十八丁渔村,分享社区故事。
故事旅行箱: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
台湾唐丽芳老师为云林故事人协会与云林故事馆创办人。自2005年创办至今,唐老师及其团队,已经带着大大小小的旅行箱行遍城乡遍野,用说故事的方式,与在地人连接、分享新知识、传递重要价值观。
“用一个箱子装进一个故事,主要是为了方便移动”。唐老师进一步补充,故事旅行箱作为一个方法或手段,更重要的应该放入箱子里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课程中,她通过引导学员爬梳在地知识、转译在地知识、启发行动与交流等一系列步骤,一点一点深化核心精神、找出故事线索、发展出故事脉络,完成策展。
因此,故事旅行箱所用的箱子可大可小,成本可高可低,端看设计者的巧思与资源多少。
为了让学员能够更加理解什么是故事旅行箱,唐丽芳老师从台湾带来了大大小小不同主题的参考案例。比如一个像俄罗斯套娃那样的故事旅行箱,箱中有盒、盒中有格。
“这个大箱子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打开之后里面有几个小盒子,每个小盒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唐丽芳老师随即打开一个个小盒子,开始说起一段段引人入胜、充满启发性的故事。
永续生活的实践和启发,故事人用故事改变世界
“讲故事的最佳温度是200˚c。为什么?”唐老师不断把问题抛给学员。见没有人回应,老师便揭晓答案:“因为100˚c的感动,走出去就忘了。但200˚c是会烫人的。”
紧抓核心价值和故事脉络,才能够产生200˚c的热度。唐丽芳老师强调,要讲好故事,一定要从故事里挖掘出能够连接集体的公共性元素,才有办法与听故事的人产生连接。
“故事可以是个人的,因为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但如果没有产生对话,如果无法应用在生活,那就不需要存在,也不会存在。”
故事旅行箱工作坊的执行,从课程内容到整套活动安排,紧抓“永续”这个核心价值。
透过《故事人秘笈——故事旅行箱工作坊》课程设计到执行,唐丽芳老师与主办方亦引导学员体验了故事人如何用一个好故事,给世界带来新的启发和意义。
学员反馈与讲师期待
希望之谷故事馆馆长兼Care&Share Society创办人陈彦妮表示,在参与课程之前以为故事旅行箱就是把想要分享的东西都装进一个箱子即可,以希望之谷版画教室为主题的她,便准备了教室至今累积的版画作品,打算透过作品分享麻风病康复者的故事。在参与过程做却发现故事旅行箱讲故事的方式跟自己所想象的不一样,只有版画作品作为讲故事的依据,远远不足。
作为其中一位案例分享人的陈舒璇,为学员带来了新古毛竹筒年糕活动的故事。透过推广在地客家人原有的传统年味“太笼糍”,经由庙会活动的形式,陈舒璇的故事旅行箱分享了新古毛社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新一代的集体回忆。
长期耕耘永续环境与亲子教育的绿芽帮创办人之一,吴佳薇则以“光合作用”为主题,尝试整合该组织十年来连接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父母们携手为孩子打造优质学习体验的历程。她认为课程里让她最印象深刻的有两句话,一是“要相信,说故事的人会有光”,二为“要保持‘我知道,我分享’的精神”。
来自培风中学的卢育培则表示,故事旅行箱的形式很适合应用在学校中进行策展教育,引导学生透过有系统的方法,整理及深化个人想法,再经由故事的呈现方式进行表达。
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这里完成了两日的自我探索与脑力激荡。虽然两日紧凑的课程不足以真正完成故事旅行箱的制作,唐丽芳老师依然鼓励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将个人或社区的故事旅行箱完成,并期许来年能够让这些十分具有启发性的故事,也飞到台湾、甚至世界各地去旅行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