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东盟文明交流合作论坛 文学无国界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主办的中国-东盟文明交流合作论坛5月27日在吉隆坡拉开帷幕,活动尾声进行中国·马来西亚精品图书版权合作签约仪式。中国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与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出席论坛并致辞。

在论坛的第一环节中,由中国知名作家刘震云和马来西亚红蜻蜓出版社社长、童书作家许友彬发表演讲,刘震云在演讲结束时表示欢迎马来西亚作家做客北京,并将如此款待贵客:第一顿是烤鸭,第二顿则是家乡的河南美食。

中国知名作家刘震发表演讲。(摄影:王茜)

茶歇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讲述中马文明互鉴的航程,从汉代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渊源至深。并展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址,在“走进我们的书院”短片中,走过草木苍翠,走过生机勃勃,走过白雪皑皑。百年老校,诉说着沧桑。同时康震也热烈欢迎马来西亚学生留学中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副校长贺耀敏分别发表演讲。

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发表演讲。(摄影:王茜)

在圆桌对话中,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强、马来西亚彩虹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沈立康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邱显清畅聊出版话题。

在这一环节中,中马作家齐聚一堂分享文学心得。来自中国的两位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和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辽宁文学馆馆长薛涛分享来马几日的感受,并对未来中马文学交流表示充满期待。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副教授陈中和也与中国作家进行文学交流。

受主办单位邀请讨论“作品与真挚的情感”议题,马来西亚知名华裔作家戴小华在讲述创作经历时几度哽咽,“如果只是技巧娴熟的话,是绝对感动不了读者的。我虽然从小就喜欢文学,但成为作家从来都不是我的梦。”

“那时台湾文凭并不受当地政府的承认,我只好去美国读研究院。”戴小华说,“1986年当我去美国学习的时候,马来西亚因为政党的领袖在新加坡涉及了‘新泛电事件’,结果造成了新马股市停止交易三天,于波震荡引起了‘合作社风暴’,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浩劫。这个事件让我受到相当大的触动,出于激愤,及时捕捉到了这场风暴,写就了《沙城》。在《南洋商报》以显著的篇幅连载,也被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我是在无形之中被推上了文学之路。”

1990年4月,戴小华因《沙城》受到中国暨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邀请,成为第一位能够公开正式访问中国的文化使者。这段经历被她写成《戴小华中国行》。

“《戴小华中国行》写的并不是一段游记,而是我生命当中刻骨铭心的一段历程。而这段历程却是在海峡两岸隔绝了40年以后才等到的。所以我真的希望这些强加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障碍永远不要再有。”

她最后总结道:“我创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的情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撞击和敲打,让我不能够不写。如果我不写出来的话,我的身心是得不到安顿的。”

薛涛也提出同样的美好希冀,他将文学比作一条河流,“向远远近近的流域,输送悲悯的种子,并让一片又一片的草木享有共同的养料,这就是文学的功劳,它将人类散碎的目光和心灵连成一片。”

活动尾声进行中国·马来西亚精品图书版权合作签约仪式。(摄影:王茜)

活动尾声进行中国·马来西亚精品图书版权合作签约仪式,就此中国-东盟文明交流合作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业务配合文章或资讯可电邮editor@theinterview.asia或电联011-26670914洽询。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1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编辑部

editor@theinterview.asia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