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国能与国油合作 2035年开拓百亿令吉商业价值

国家能源(国能)将与国油公司(PETRONAS)合作,研究“氢与碳捕集”(Hydrogen and Carbon Capture)计划的可行性,期望在2035年开拓高达100亿令吉的商业价值。

双方在8月19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上述研究是涵盖在其中的领域之一。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宗旨,是为了增强合作关系,借此推动创新方案迈向“脱碳”,协助马来西亚实现愿景,在2050年成为一个碳中和国家。

国能总裁兼总执行长拿督英德拉巴哈林丁发文告表示,双方将携手研究,并利用两方的技术专长与资源,来发展绿氢生态系统(green hydrogen ecosystem)和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以实现这项脱碳计划。

此外,两家公司也会使用氢就绪(hydrogen-ready)技术,重启位于登嘉楼北加(Paka)的联合循环燃气(combined-cycle gas-fired)发电站。北加发电站也称为苏丹依斯迈发电站(Sultan Ismail Power Station,简称SIPS)。

国能将投资63亿令吉重启北加发电站,并采用高效联合循环燃气轮机(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简称CCGT)和氢就绪技术,生产更清洁的能源。

国能总裁兼总执行长拿督英德拉巴哈林丁。(图片来源:国能)

巴哈林说,国能与国油将使用双方优势重启发电站,作为一个首开先河的项目,以实现绿色技术,并可用于未来的发电站。

“这个棕地项目(brownfield project)将会在明年启动,先是耗时两年拆除现有的工厂,并在随后于2025年进行重建,预计在2030年竣工。”

当重启后的北加发电站在2030年投入营运后,预计每年平均可带来2亿5000万令吉的息税前利润(EBIT)。

“拥有1400兆瓦(MW)产能的北加发电站,每年有助减排320万公吨碳当量(tCO2e),相等于每年减少70万辆车的碳排放。”

2035年煤炭发电产能减半

作为大马的能源公司先驱,巴哈林说,国能与国油数十年来一直在合作开展能源项目,为国家带来效益。“这项谅解备忘录标示着,我们意识到必须荟萃力量,为国家实现包容性能源转型。国能已确认两项技术,可为我们的热力资产(thermal assets)带来永续脱碳,分别是绿氢(Green Hydrogen)与碳捕集技术(Carbon Capture technologies)。”

他补充,这项合作是国能“加快负责能源转型”(Responsible Energy Transition)的一部分,该公司计划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在2035年减少50%的煤炭发电产能,以及35%的碳排放强度。

巴哈林说,北加发电站转型至“氢就绪”,是国能长期致力让发电生态系统脱碳,打造更好生活连锁经济效应的最好例证。

他指出,国能为其发电部门——国能发电私人有限公司(TNB Power Generation Sdn Bhd;简称TNB Genco)所采取重启策略,取决于绿色技术类型,以及该发电站的电力购买协议是在2030年以前到期,还是在2030年以后到期。

“对于电力购买协议在2030年前到期的发电站,国能正在逐步淘汰燃煤与天然气,以氢混烧(hydrogen co-firing)与新绿色技术,重启联合循环燃气轮机(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简称CCGT)。”

至于电力购买协议在2030年以后到期的发电站,巴哈林说:“这些发电站在进行新绿色技术转型时,将会拥有更好的优势,例如可使用混燃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o-firing and 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技术。”

“我们也会探索绿色氢经济(green hydrogen economy)的潜力。通过研发绿色氢能(Green Hydrogen),我们希望减少绿色氢能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evelised cost of electricity;简称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是一项衡量发电机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平均净现值(net present cost)。

另一方面,他说,国能将顺着绿氢的价值链,探索能源供应与氢生产。“我们有潜力增加马来西亚半岛的可再生能源,而这也是生产绿氢的关键成分。国能将继续探索机会,与伙伴如国油和其他技术先导,参与绿氢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让技术与商业协作,为国能带来竞争优势。”

透过《访问》发布业务配合文章或资讯,可电邮EDITOR@THEINTERVIEW.ASIA或电联011-26670914洽询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编辑部

editor@theinterview.asia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