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书香

他一年买1000本书 詹宏志:我遭遇的传奇全都是阅读给我的!

梁文道曾惊叹詹宏志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旅行与读书》之后,詹宏志睽违七年的散文作品《旧日厨房》再一次带给读者惊喜。詹宏志携新书在马来西亚的文学交流会上分享文学与哲思,交流会间隙他感慨“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文化资本都没有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书的缘故,我根本不会变成今天这样一个人。”在新书中,詹宏志将目光从台湾转向世界,又从世界转回“旧日厨房”,记录了一部家庭生活饮食史,“那时我每天坐在厨房看我妈妈煮饭,倒不知道那些画面的意义,几十年后我闭上眼睛,那些动作通通记得⋯⋯”

2022年12月19日,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董事长詹宏志在吉隆坡苏丹街的逗号咖啡与众人分享交流读书、旅行及文学的意义。交流会开始前他蜷在沙发一角,由于舟车劳顿看起来十分疲惫。对待每一个走过来交谈的人,他都谦和的起身,语调轻柔缓慢。

在交流会的间隙,与他攀谈。周遭有些嘈杂,他认真倾听,交谈中一直温柔注视着我,是很儒雅的人。

提到阅读的力量,他由衷地感慨:“我是一个乡下小孩,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什么都没有文化资本的地方。如果不是因为书的缘故,我根本不会变成今天这样一个人。我的一切,人生的展开,我学会的东西,我后来做的事,我遭遇的传奇,通通是因为阅读给我的。

詹宏志(左)在逗号咖啡分享交流读书、旅行及文学。(右)为大将出版社总编马保靖。(图片来源:由大将出版社提供)

“娘惹菜”和“眷村菜”都是一个文化混合的概念

《旧日厨房》是一本充满着旧时光味道的美食指南,这不是詹宏志第一次书写美食,早期写美食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早期我还没有意识到我写美食的时候,我文章里常常会写到食物,朋友说你常常写到美食。”

他追忆起书写美食的溯源,“我认为任何一个吃东西的经验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我小时候很难有机会在外面吃一顿饭。每一顿饭我在四五十年后还记得很清楚。因为很稀少。”

早年间詹宏志曾说过“写食物,主要是出于饥饿。”如今回想起来,他笑着说:“会描写到食物真的是因为饥饿。但这个‘饥饿’是比较委婉的,戏剧性的表达。”

詹宏志的幽默像是藏在云朵里,树丛里,温吞又耐人寻味。

“我确实在发育的时候没有吃饱过。成长的时期食量很大,吃了两三碗饭之后,再看,电锅里饭也不多了,我就不敢吃了,我怕其他兄弟姐妹不够吃。”

正是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细节令他对食物十分敏感,“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记得小时候那么多吃东西的经验,过了五十年我都还记得我母亲做饭的每一个步骤。”

詹宏志的散文集《旧日厨房》。(摄影:王茜)

关于旧日厨房与妈妈的记忆,是多年后詹宏志蓦然回首追寻到的温情时光,而当时却只道是寻常。“我住的地方楼下是一个车水马龙的马路。我妈妈觉得太危险,不让我下楼。所以我每天只能坐在厨房看我妈妈煮饭,我倒不知道那些画面的意义,几十年后我闭上眼睛那些动作通通记得,炒一个菜的每个步骤我都记得。”

得益于这些旧日厨房的记忆,詹宏志信心十足地复刻餐桌上的私家味道。“所以我要复刻每个菜就有能力了,我记得动作,记得味道。这两个对起来,我会用我(记忆中)的动作来做,用我(记忆中)的味道来校正。”

詹宏志不单单写台菜,将旅途中的美食记忆也一一撷取。“吃,如当地人”,他试图跨越区域版图,竭力打破饮食文化的偏见之墙。造访马来西亚时,也品尝当地特色,他将“娘惹菜”和“眷村菜”类比,“‘娘惹菜’和‘眷村菜’都是一个概念,一个文化混合的概念。眷村并不是哪一个省的,隔壁这家是山东人,这家是四川人,这家是湖南人,小孩子从这家吃到那一家,每一家都跑去吃。味道的系统就变成了南北混合,形成全中国都没有的味道。台湾也就是那个community(指眷村)才会产生的美食,后来变成大家熟悉的东西。”

“娘惹菜也是这样,混合了南洋的味觉系统,去模拟中国的家乡的菜,属于文化的混合。一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的东西。”

对话结束时,向他道谢。他依然是温柔的笑笑,拍了拍我的肩膀。

图为19日詹宏志文学交流会现场。(图片来源:由大将出版社提供)

“读推理小说一开始是一个不可告人的兴趣”

此外,在文学交流会上,作为推理小说迷,詹宏志分享了收藏推理小说的经历。“读推理小说,一开始是一个不可告人的兴趣。读这样的小说(毕竟)不是救国救民的事业。”

“推理小说的formula(方程式),里面一些常见的桥段,简单来说,通常是一个案子,有一个“侦探”。这个“侦探”可能是一个警察,也可能是一个爱打听左邻右舍事情的老太婆,或者是一个记者。”大家哄堂大笑。

提到推理小说,就不得不提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的《月光石》(Moonstone),詹宏志称其“它不是推理小说之父,它是推理小说的祖父。”末了,詹宏志表示推理小说虽然很受欢迎,但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寥寥无几。

“飞行者是用身体在飞行”——“飞行文学”的消失

詹宏志还在交流会中探讨了文学如何表现不同形式的旅行的现貌,并感慨工业时代,“登山文学”、“打猎文学”及“飞行文学”等“旅行文学”的转变与消逝。“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变,有一些文学不见了,比如说‘飞行文学’。飞机刚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驾驶员的头是伸到外面的,身体可以感受到温度。才会有《风沙星辰》和《小王子》这样的作品,飞行者是用身体在飞行。”

他谈到“飞行文学”的消失,“现在坐飞机只有起点和终点,中间是空白,睡觉、吃饭。就是从这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旅程。它已经变得太工业的架构了,使这个文学消失了。”

“一天至少读一本书,这个传说有点低估我了”

在与大将出版社董事长周若鹏的对话中,詹宏志的回答也是妙趣横生。当被问及“一天至少读一本书”的坊间传说时,只见詹宏志慢条斯理地答:“在我当编辑的时代,这个传说有点低估我了。我是一个职业编辑,看书就是我的工作。”

现场的笑声如浪潮般,一波高过一波。

逗号咖啡一隅,可见黑板上的“旧日厨房”。(摄影:王茜)

“我在远流出版社的时候,一屋子的编辑,超过三十位编辑。开会讨论出版计划的时候,我可以和每一个编辑谈所编辑的书,但编辑和编辑之间不见得能探讨。”

对于阅读量的问题,詹宏志轻描淡写表示:“你们不需要看那么多书,没有必要。我作为编辑,我靠读书吃饭嘛。我上班读我可能会出版的书,我下班读我可能不会出版的书。这是我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天至少读一本书”虽然是早年间做编辑时的传说,但现在詹宏志一年大概还是会买1000本书。

“网络搜索的讯息百分之八十是没头没尾的,仿佛在读一本没有目录的书”

詹宏志思考网络时代的阅读处境,“我所了解的世界,百分之九十来自于书本。我小孩这一代人所了解的世界是从网络和讯息拼凑起来的,但所知并不甚少。“

“我担心的是得到的讯息是没有结构的,这些年轻人得到的信息和知识是比我多的,但他们要让这些知识排队站好。他们搜索的讯息百分之八十是没头没尾的,仿佛在读一本没有目录的书,而且书的每一页都散落在地面,没有编号。这是今天的阅读处境。

他笑称,“这个处境不会回头,只会更坏。这也要求现在年轻人对知识的架构能力要更强。”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tatuing)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访问网前编辑兼记者,目前是特约撰稿人。留学英伦。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