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由岛至岛》导演廖克发:为了自保,才是考验人性的时候

《由岛至岛》的拍摄,缘起从最初在印尼发现曾有一群拿着日本帝国护照的台商移民当地生活,因为二战爆发,不确定这群台商是否为间谍,而被关在澳洲的集中营,被残暴对待,就这样,廖克发在更深入地深入研究后,发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对旅台大马导演廖克发来说,拍摄影片是要向社会发出提问,而不是简单的获得赞美,或者成为艺术家的途径。

“我拍片的动机,是要对社会提问,而在提问以后可以得到怎样的回馈。我觉得如果影片是诚恳的话,放映后的讨论和座谈,是会推动某些事,再从当中找到力量,继续对社会发出提问。”

他说,他拍片的动机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坐在电影院时,会不会想要离开电影院多做一些事。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廖克发从早期拍摄有关自己阿公和马共的《不即不离》,到叙述台湾二二八事件的《野番茄》,再到近期的《由岛至岛》,每一部影片都是对历史、人性的叩问。

趁着廖克发返马拍片,访问网与廖导做了个专访,这场专访当然离不开他最新的纪录片——《由岛至岛》。

廖克发执导的纪录片《由岛至岛》荣获2024年台北电影奖最大奖“百万首奖”及“最佳纪录片奖”。

这部纪录片探索的是身为日本帝国一部分的台湾,在二战期间的隐藏记忆,当中包括日本帝国台湾士兵和医生的经历,以及一群生活在东南亚的海外台湾人故事。

廖克发2024年作品《由岛至岛》海报之一。

战争,是个很庞大的机器。不仅是有士兵,更多的是如何管理统治,而语言是占领地方的关键要素。日本在二战时期,向东北亚扩张,用的是殖民的韩国士兵;而往南部占领,找的就是台湾士兵,因为台湾人懂得闽南语,可以在东南亚沟通。

廖克发指出,台湾在学术上较少谈及有关日本帝国台湾士兵所扮演的角色,一般上都是以台湾人在日本帝国军中都是担任后勤的部分,并没有拿枪上战场。

“台湾学术可能对战争的想象太简单,事实上,到最后无论你会不会开枪,都需要上战场。”

而今活在安平时代的年轻一辈,或许很难想象在战争时的情况。在阅读众多相关战争的书籍中,他认为,需要从影片中带出“人性并非只有善良”的信息。

“在战争面前,为了自保,才是考验人性的时候。”

廖克发从最初在印尼发现曾有一群拿着日本帝国护照的台商移民当地生活,因为二战爆发,不确定这群台商是否为间谍,而被关在澳洲的集中营,被残暴对待,就这样,他在更深入地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

他娓娓道出,在二战时期也有马来青年加入日军。这些马来青年相信日本帝国会让他们国家独立;同时,日本帝国也从“慰安袋”为这些士兵捎来憧憬和幻想,建立政治宣传(Propaganda),让这些士兵相信他们之后可以娶日本太太。也因为有这些动力,马来士兵才更有冲劲上战场。

“写这些信的不止是来自日本,我问过台湾一些祖辈,是否有印象在求学时期曾经写过这样的信?他们说有,小学时老师会叫大家开始写信。这些事实上都在人的记忆里,只是没有被说出来。”

“为什么不去想这些事?一个被台湾女孩鼓励上战场的马来士兵,他可能杀了人或死了,这少女需要背负多大的责任?我们都不应该把战争想得太简单。”

历史非建构国族工具

亚洲国家在二战后都普遍“健忘”,选择性以建构国族的层面诉说历史。廖克发坦言,他并非国族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历史是要教育后代不要重蹈覆辙,也教育下一代应该如何独立思考,而不是单一面向的叙述历史,成为建构国族的政治工具。

他举例,华校教育大多停留在民国的教育思想,身为华校生必须读华文文学,并为自己身为华人或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反观西方国家如瑞典、德国,他们的教育里不被允许教导学童爱国,而是教导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让他们在成年后自行决定爱不爱国这件事。

“文学就是文学,是有流动性,不应该黏着在国族或者是国家的建立上。”

他指出,拍摄纪录片时很多人都对纪录片有错误的想象,很多人会选择以用受害者的角度去叙述,这是很政治正确,且不容被质疑的立场。

《由岛至岛》剧照。(照片来源:受访者)

但是身为导演,他却对这样选择其中一方的立场叙述质问道:“为什么可以这么随便选择一个受害者的立场,把事情说得这么简单?”

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来龙去脉,不能够断章取义,所以廖克发把原本设定为50分钟长的《野番茄》,拍成逾二小时的纪录片,为的是好好诉说二二八事件的发生。

《由岛至岛》这部片,无法以台湾、马来西亚或新加坡任何地方的本位来思考,因为电影面对各地的事件,我都以人本的态度去责问、思考和反省。

“这部纪录片也是一样,我不想影片拍出来只是揭露历史事件,让观众感到愤怒,或者有无力感,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这五小时的纪录片,上半部是揭露整个历史事件,但下半部则是在诉说,如果感到无力感,也许能够做些什么。”

他提及,在战争时,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是可以重叠,历史的教育,就是要让下一代了解世界除了黑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同时,让他们更早去经历这种在灰色地带要怎么拿捏对与错。

对此,廖克发冀未来能够做一系列的教案,让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地的小孩一起上历史课。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下一代更清楚彼此的连结,而不是从刻板印象中了解历史事件。

关于历史记忆和叙述,他抛出了一道疑问,生而为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公平的记得一些历史事件?

“教育的重点是并非是记得什么历史事件,而是这些历史的发生,让你思考了什么?”访问结束前,廖克发这么说。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亿佩

东南亚学系研究生。 目前从事文字工作,对区域内政经文教课题均有涉略。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