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特许会计师,到38岁担任马来西亚国家银行行长助理,丹斯里沈联涛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经历,翻涌如史诗。后来,他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同时也是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履历冗长而惊人。 第17届世界华商大会那日他站在面前,身躯挺拔,访谈时倒也健谈和蔼。说起自己早年经历,他用夹杂些许普通话口音的中文回话;谈及金融与经济局势,他却仿佛突然来了兴致,雄辩滔滔,就像讲着自己的故事。诚然,经济即是贯穿他一生的命题。
个性不服输 游历多国蓄势待发
卸下国家银行行长助理一职后,沈联涛在世界银行任职金融发展部高级经理。从国家银行走向世界银行,那是1989年,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初入世行,他听到了旁人的疑虑——首先,没有博士学位;其次,虽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只在一个国家。质疑面前,他有动摇吗?
“那时我想的是,好,你们不可以这么看待我。所以1989年到1993年这段期间,我几乎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沈联涛在短短四年间,就去了阿根廷、巴基斯坦、肯尼亚、加纳等国,还在俄罗斯经历了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
他从不服输。走过世界多个角落,也搭建起友好关系桥梁;成事,都靠如何做人——“我跟好朋友都说实话,就是不讲虚的,也不讲官话”,他说。因此1993年,香港金管局成立,总裁任志刚邀请他担任副总裁。
“人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有个马来西亚公民可以坐上这个职位? 因为那时候华人当过行长的不多,对货币政策,对银行监管熟悉的也不多。”
在国内担任国家银行行长助理时,沈联涛就负责这一块,跟东盟尤其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打下关系基础。因此到了香港金管局,他负责外汇管理、货币政策以及国际事务的交接。
接住机遇 曾管控香港金融大局
一切看似顺水推舟,在他说来就是“有缘”。然而,来自沙巴,年轻时沈联涛的家境也不如想象富裕。大学到英国念书,考进布里斯托大学以一等荣誉学士毕业;当学校颁布奖学金,保送他到伦敦政治经济大学就读,却因家境关系拒绝了升学。
不继续深造,他选择先踏入职场;这个选择,也让他往后在经济领域纵横半生。38岁当行长助理,算是极其年轻;但他说在那个年代,36岁当总理的有李光耀,东姑拉沙里担任财政部长时也未过40——“那时候年轻人的机遇是蛮多的,反观这几十年来,马来西亚因为政治有点乱,所以比较少提拔年轻人,大家的思维比较谨慎。”
担任金融管理局副总裁之后,时任财政司曾荫权希望他当证券会主席——“我跟他说,证券市场太复杂了,我还是喜欢央行这条道路。他向我解释,香港金融的两个栋梁,一个是货币经管局,另一个是证券会。”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沈联涛被委以重任,寄托管控大局——这对他而言,一是挑战,二是使命,“我后来想清楚了,好,要就去干吧!”
从未知到涉入,他接下证券会主席一职,一做就是三届。
大马经济何去何从?
为人低调,踏实,诚如他说话的语速,一字一句平稳且不张扬。说起他的经历传奇,他也一笑置之——“我自己就是好学”。家里一整面书墙,每次出国看到好书都会忍不住买下。即使他没拿到博士学位,但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后,他就写了《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由剑桥大学出版,分量也相当于博士论文。
多年潜心研究经济危机,但访谈之后,经济学家沈联涛的视野之于我,远比“经济”二字。那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洞察力,是身在雾里也能以一种局外之姿分析的清醒。回到马来西亚,天然资源丰富、人才说没有也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他沉思一会儿解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马采取了稳健的银行管理政策,但忽视了资本市场的动态和风险,经济增长因此面临挑战。许多民营企业担心被忽视,选择将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回过头看,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马来西亚靠石油,但我们石油的生产量不如想象中理想,为什么呢?州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达不到维护共识,形成利益冲突,造成石油生产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开发。”
当年,新经济政策(NEP)于1970年实施,旨在缩小马来人与其他族群之间的经济差距。“我们稍微分析,会发现其实是城乡差距的问题。马来人大多生活在乡村,而华人和印度人大多集中在城市,才最终导致财富差距。”但这些年过去,无可否认新经济政策巩固与提升了马来人的经济地位——但反观,也造成了华人和其他民族觉得机遇变少,导致一部分精英人才外流。
经济,管的是百姓饭碗问题
经济几乎贯穿了沈联涛的一生。小至家庭夫妻如何分配家用,大至国家如何调动国民资产,沈联涛说:“中文里原本没有经济二字,最早是日本发明的。”Economics从何而来?Nomics指的是逻辑能力,Eco则是家庭,经济说的实际上是家庭管理论。
因而经济于他,远超数字;除了是财富的流动,更在于解决民生困境。“在中国,就像南怀瑾说的,经济就是食货——管老百姓的饭碗问题。”
“中国历史中,历代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管老百姓有没有饭吃,没得吃就造反了。简单一个道理,经济实际上就是吃的问题。”
反观西方世界,对于经济的概念与东方截然不同。西方资本主义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产权自由,却忽略了社会责任和自然环境。
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中国传统里的以人为本。最终出现两个不公——一是对人的不公,二是对大自然不公。
似乎,个人主义的抬头和资本的无节制扩张,正在破坏社会秩序和自然环境。他缓一缓说,秩序遭到破坏,是人类行为搞出来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继续往这条路走吗?我们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