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会没有欲念呢? 戴淑贤在厨房制作手冲咖啡,细细的水流缓慢淌下,一圈又一圈地打湿滤纸。最近她在准备个展。几张大幅的油画,靠在墙壁上,颜色浓郁,层次丰富。画布之上,失望和希望并存,欲念之火,形成闭环。她在画作中不断梳理和回望,时时观照,时时自省,与逝去的一部分自己,共生。 “你会去反省,为什么三年前我这么不开心?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我当时放不下?” 我们都是这世上的拾荒者,该不该捡拾一个又一个欲壑难填的遗憾,是一生的课题。戴淑贤狡黠地说,这是pick and choose的智慧,所以其中的差别便是“识荒”跟拾荒。这也对应了她个展的主题——《识荒》。 这次访问,单单谈艺术,似乎不太够。
朋友眼中的戴淑贤是略显紧绷的、少与人讲话的。她思忖了一下,噗嗤一声笑出来。
“你可以说是紧绷,也可以说我不理会。所以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说很严肃,好像不friendly(友好)。我觉得我是introvert(内向型)。”
1990年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毕业之后,戴淑贤前往英国继续求学。之后,在英国和纽西兰旅居多年,直到2009年才搬回马来西亚。而距离上一次个人画展,已经过去七年了。2022年,女儿离开家去国外,戴淑贤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她调侃自己“好像重生的凤凰”。
有了充裕的时间,她开始约见朋友、旅行、画画,筹备个展。
“七年的时间,有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啦,将这些画下来算是一个visual diary(视觉日记),是给我自己的一个visual diary。”
遗珠还是心魔 “识荒”需要一定的修炼
戴淑贤今年的个展主题为《识荒》,耐人寻味。“如果是拾荒,就太表面了,我就觉得要深入一点。”
她坦言“识荒”其实就是一个求道者的态度。“就好像水一样,从山上流下来,碰到什么它就吸收什么,然后继续往前。不同来源的水汇集在一起,最后变成一条河或江。这些水就代表我的理念。”
“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看到的一些书本,或者听到的一些故事,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就呈现了这一次的画展。捡拾生命里的足迹,然后再view(审视)自己,塑造自己。”
戴淑贤不认为自己是在创造,“我其实只是在rearranging(重新排列)。将这些东西升级了。”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拾荒,在繁杂的生活里,收集、寻觅、吸收、接纳。但如何“识荒”,里面大有学问。哪些是沧海遗珠,哪些又是折磨自己的心魔。戴淑贤认为这需要一定的修炼,智慧和选择能力。“随着年纪增长,你就知道了,什么东西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绘画是一种表达 在最自然的状态之下
戴淑贤介绍说,绘画的风格种类,其实都不是刻意形成。选择油画,又或者说,被油画选择,也是和性格有关。
“我选油画是因为我觉得跟我的性格很相近。因为我作画的时候是比较慢的,我喜欢让作品沉淀下来,坐在那边慢慢的看。而且我喜欢听画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
“我觉得画画是表达自己的一个媒介。可以表达自己的媒介有很多,音乐,画画,拍电影,拍照,都是一个媒介罢了。”戴淑贤更是直白指出,其实有时候你自己不知道适合什么,当你去接触了那个材质,才发觉这是可以表达自己的媒介。
她画不来工笔,“那个很多框的嘛,它全部要很精细,线条要处理的很好。”
“我觉得要比较自然吧,也可能跟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不能描述自己的绘画风格,但我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一种‘错’的感觉,没那么细腻,也不太精致,甚至没有过多修饰。”
戴淑贤抱出厚厚一摞速写本,那是她的“护身符”,走到哪都要带在身边。
”我出国的时候一定要带,它好像护身符一样,即使我不画,也是要有,放在身边也是好。不然会内疚啊,好像少了什么这样。就好像你出门(旅行),突然间忘记带牙刷的那种感觉。”
旅行中的见闻、当下的感受,她都随手记录在小本子上。有时涂画的满满当当,有时是零散的线条,又或者只是大面积铺开的色彩。
戴淑贤慢条斯理地说,“所以说你看的话,你就觉得这个人也不是很skillful(熟练)啊,线条不是很流利,对水彩也不是非常的了解。“
更多时候,她希望这些厚厚的笔记本里体现的是不断在学习的精神。就像油画,可以修改,可以填补,画错也不要紧,很多东西不需要完美。
“这可能是我的弱点,也可能是我的优点。我觉得是相对的。像这个笔记本里的画稿,我觉得也是一个最自然的状态,要表达什么就全部放在这里了,然后也没有太多修饰。”
戴淑贤还有一个系列是在纸上描绘简单图形,然后不断重复,类似于禅绕画。她不紧不慢的解释:“这些看起来很boring(无聊),在画的时候,对我来说就像是禅修。Calm your mind(让内心获得平静)。像禅绕这样,但禅绕有一个形式,我是想要画什么就画什么,想要这个格局,就画这个格局。不是被一个系统控制着。”
(编按:禅绕画被誉为来自美国的心灵艺术,是一种绘画方式,在设定好的空间内用不断重复的基本图形来创作出图案。)
直面人性的幽暗 在自省中提升自己
《识荒》中展出的部分油画透露出些许宗教与哲学的意味,戴淑贤称这一系列作品主要受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影响, “其实它代表一种概念,一种消化过后的思维。因为我也在探索cost and condition,因跟果的关系。”
个展的海报也是选用这个系列中的一幅——Vortex(漩涡)。我们把作品从楼上搬到楼下,立在客厅,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开。画布中央是橙红色的巨大火圈,熊熊燃烧的烈焰,视觉上让人震撼。戴淑贤笑称这是“火坑“。画外的人,再向前一步,便跌入万丈深渊,伸手仿佛又触及天堂。欲念之火,无限循环。该丢弃的贪念,该遗忘的痛楚,万般不舍化为枷锁,你还捡拾吗?又该如何消化?
“所以它就是一种循环,就是你烦恼的来源。”戴淑贤的一句话,道出人性的幽暗。
这系列作品中的人物肤色各异、形态各异,像天上的云,无拘无束。戴淑贤画笔下光怪陆离的世界,长相奇特的植物,还有其间出没的动物,突然萌生出的堕落的快感,都险些将人吞噬。
陷阱之外,警醒不倦。
戴淑贤提示说,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猪、鸡和蛇,其实是对应佛教文化中的贪、嗔、痴,这三种动物被称为“三毒”。
“我不算是佛教徒,也不算是有宗教的人,不过我觉得佛学是可以当作哲学去看的,是你可以从中受益的一种哲学。”
在处理情绪时,戴淑贤总是显得很从容。她在作品中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但并没有沉沦在过去,反而将其视作一种自我提醒。“因为我要提升自己嘛,不然做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意思,你还是停顿在那种思维和状况里,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
贪、嗔、痴,也未必都是负面的情绪,关键是怎样看待。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正能量,除了视觉上的记录,也时刻在提醒我,好像写日记这样。
“有时候回头去看,哦,我三年前的状况原来是这样的。你会去反省,为什么三年前我这么不开心?现在回想起来,不以为然,为什么我当时放不下?”
“比如说我们现在谈生死,尤其是死,会觉得很负面。问题是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会来的,为什么不去面对呢? 只有正面去面对,才不会浪费时间。是不是就有一种正能量?”
在哲学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对的。直面人性的贪婪、狭隘、脆弱,然后,戴淑贤用她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每个人都窥见自己。
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在庞大的记忆迷宫里,捡拾碎片,然后咀嚼、消化,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觉得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东西,只是你可能不喜欢那个答案罢了。”
我看向她的眼睛,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