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华研主席姚迪刚:历史需要活化,才能真正流动!

从东海校友会到留台联总,再到华社研究中心,姚迪刚投身华社服务的轨迹像一条不断延展的线,从个人偶然走向族群责任。虽然他说自己原本不想当主席,也没想过会投入这么深;但他内心深知“保留历史”这件事总得有人做,而选择将责任扛上肩。

记录历史,谈何容易?在种种困境之中,华社研究中心扮演一座桥梁的角色,连接社会和族群;并在一份份反映华社回响的沉默档案中,挖掘华社走过的足迹,织就一张属于华人的记忆网。

访谈约在位于吉隆坡隆雪华堂旁侧的华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华研),姚迪刚说曾有人这么形容华研:“在这里随便翻一份档案,都可以写一则故事。”他也相信这就是华研最大的价值。

姚迪刚是一名商人,当初要接任华研主席一职,身边友人纷纷劝他再三考虑,毕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姚迪刚于2022年起担任华研董事主席,并在2024至2026年董事会选举中,成功蝉联主席一职。(摄影:傅译萱)

他说,华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只要关于教育筹款,社会大众一般都会义不容辞。但华研不一样,它常被误解为“冷衙门”。

华研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3年于槟城召开的大马华人文化大会,并在1984年成立 “全国华团文化工作委员会” 以设立一所资料研究中心为重点工作。在15华团的努力之下,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 (当年简称 “华资” )在1985年元月宣告成立,并于同年9月15日正式开幕。

1996年,为反映其对研究之优先重视,华资的中文名称改为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简称 “华研” ),使它名正言顺地扮演民间研究机构的角色。

这么多年来,华研对华人的政、经、文、教领域付出代价来维护其利益、推动发展和开拓空间。

姚迪刚说,那是一个华人社会深知需要自我记录的年代。他指出,当年的华研领袖意识到华人的历史若无人保存,便可能在时间与政治的缝隙中逐渐消失。于是,他们创设了一个组织肩负起双重使命:其一,保存华社的文化与历史文献;其二,守护华人的基本权益。

姚迪刚续称,早期华研的名字叫“华社资料研究中心”,重点在“资料”二字——收集、整理和保存,从课本、学报、会馆特刊到手稿与会议记录,凡是与马来西亚华人息息相关的,都被一一珍藏。

华社研究中心资料室里的报刊剪报经过细致整理与分类,呈现出整齐而专业的样貌。(摄影:傅译萱)

华研既是档案馆,也是智库。它不依附于任何大学或机构,因而保有独立自主性,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合作,把学术研究与社会议题结合起来。

“四十年来,华研出版了超过150本与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相关的书籍,馆藏超过6万册实体图书,30万份电子档案。这些资料,不仅得以回望过去,也为研究学者和社会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思考基础。”

“我们不是在前线,但我们在支撑前线。”

华研备有专业扫描器,职员会将新闻剪报进行扫描,储存在电子图书馆系统。(摄影:傅译萱)
华研职员细心进行旧时代文件的保存与修复,让脆弱纸张重获新生,也让被尘封的历史再次得以延续。(摄影:傅译萱)

双舵之船:学术与资源的平衡

谈及投身华社服务的契机,姚迪刚总是带着一种“身不由己”的笑意。

那是2003年,他刚接任东海校友会会长。原本只打算照顾同乡同学的联络,却因为机缘巧合,自然而然地踏入留台联总的理事部。

他说,那时的校友会,热心的人并不多,几番推举下来,他便成了会长。五年后,他更成为留台联总会长。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意外的快节奏;对他而言,却是逐渐体会“社团服务比想象中更有意义”的契机。

后来,他的脚步便走向另一条更长远的道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如何用商人的身份推进华研工作?

他形容华研的运作像一艘双舵的船:一边是学术董事,专注研究;一边是普通董事,负责筹资。而他便是后者。

华社研究中心可谓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最完整的资料与档案馆,跟随时代的步伐,华研也将图书馆馆藏资料数码电子化,无论在世界哪个地区,都可从电子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图为锺灵中学故校长陈充恩先生铜像。(摄影:傅译萱)

维持一个学术型社团从来不是浪漫的事,他直言:“我们一年开销约120万令吉,平均每月10万令吉。靠社团捐助有限,必须发展更多管道。近年华研开始承接收费项目,比如为会馆建立线上文史馆、撰写周年纪念书或研究历史。虽然利润微薄,但意义深远。”

保存与活化  唤回青年力量

姚迪刚观察到,年轻一辈和上一代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看不懂、不理解父母为何把周末耗在会馆、为何掏钱支撑社团,“他们觉得那是浪费。”他说。

他表示,这不仅是文化与历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参与感的流失。有些青年在单身时热心参与社团活动,成家或创业后便抽身离席。对此,华研近年推动少子化、老龄化等政策研究,试图将社会的切身议题与青年关怀对接,让他们看见自己在历史与未来中的位置。

“我们必须让年轻人意识到不仅仅关于历史,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才能让他们有代入感,从而参与其中。”

关于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姚迪刚希望华研能“活化”现有的电子档案,造福学子和社会。(摄影:傅译萱)

未来五到十年,姚迪刚希望华研能“活化”现有的30万份电子档案,让它们不只是静静躺在数据库,而能成为社会教育与公共讨论的一部分。

“保存只是第一步,活化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流动。”

若无人愿意守护,华人走过的足迹就会随着岁月流逝消散在尘埃里。商人眼里的投资回报,在华研转化为另一种衡量——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延续。

华研成立40周年之际,这就是姚迪刚的使命感。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傅译萱

00后,访问网记者。喜欢新诗、摇滚乐和睡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