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武术教会我不要轻言放弃”——专访武坛新星陈昌敏

自疫情爆发的一年以来,为了降低病毒传染率,许多运动赛事陆续宣布取消或暂停举办,对一般人来说,这件事或许无关痛痒,对运动员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有着“武坛新星”之称的国家武术队队员陈昌敏就坦承,无法出赛一度让她感到很沮丧,因原本定下的目标都被疫情打乱,训练时也失去了从前的那股动力。不过,疫情却没有将陈昌敏打倒。处于封闭式训练的这段期间,她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武术套路,同时积极调整与提升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当她再次站在赛场时,大家将看见一个更好的“陈昌敏”。

陈昌敏于2013年加入马来西亚国家后备队,接受训练两年之后正式升上成年队。自2016年起,除了代表马六甲队参加全国赛,她也代表马来西亚参加各大国际武术赛事,在南拳、南刀和南棍三个项目中频获佳绩。

陈昌敏渐渐在武坛上崭露头角是在2016年,当年她包办了马来西亚运动会的南拳、南棍和南刀三个项目的金牌。

而在2019年,陈昌敏在位于上海举办的第1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刀项目中,获得运动员生涯首枚世界冠军,而且还拿下了南拳银牌。

陈昌敏在2019年收获首枚世锦赛金牌。(图片来源:中国报)

从荣获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陈昌敏的努力与成绩获得大众认可,继而获得由粉丝和相关团队投选出的“ASTRO 2019年度最佳运动员奖”,同时被冠上“马来西亚武坛明日之星”的美称。

在国内外获得无数奖项的陈昌敏,今年23岁,生于文化底蕴浓厚的马六甲州。小巧玲珑的她爆发力超群,马六甲晋巷华小是她体育生涯的启蒙。上小学后,陈昌敏就以短跑型选手的位置待在田径队,像只独角兽在成长的天空下驰骋。如果不是武术,陈昌敏或许会是在田径场上的一只猎豹,却在机缘巧合下,变成站在武坛上的“小龙女”。

“猎豹”摇身一变成“小龙女”

小学的课外活动选项五花八门,其中包括多项来自世界各国的武术竞技,而武术也经常被选为校园活动的表演项目之一,台下的陈昌敏就是那个被中华武术套路给吸引的其中一人。“他们在台上跳跃,感觉好厉害,就被吸引过去了。”

9岁那年,陈昌敏的兄弟开始参加武术班,半年后,她也报名参加。中国武术类型与流派繁多,其中包括各种兵器的运用,而陈昌敏专注锻炼长拳、刀术和棍术。

我们现在练习的是偏向于表演型,还有另外一种是叫散打,比较适合于防身。所谓习武健身,武术训练可以增强体能,我们的反应会比别人快很多,所以还是有一点防身作用。

上了中学以后,陈昌敏除了延续小学就开始锻炼的跑步,加入田径队,她亦没有荒废武术训练,直到2012年参加马运会获得铜牌,被武术国家队教练发掘。

2013年,陈昌敏进入武吉加里尔体育学校的国家后备队。每一位队员基本上都会学习三种套路,每一套都需要专注地去练习。身高150厘米,身形小巧的她动作敏捷、灵活,与生俱来的爆发力是她在赛场上的优势。

身形小巧的陈昌敏动作敏捷、灵活,是她与生俱来的优势。(图片来源:马新社)

她说,“一开始打算继续练习从小就学习的项目,但是教练建议我专注练习南拳类。”

陈昌敏现专注锻炼南拳、南刀和南棍三个项目。中国传统武术有南拳北腿之分,南派套路在保持身体灵活并快速的前提下,增加攻击力度,展现出刚劲威猛有力,动作发力发声。“它的特点是,下盘要稳健,动作属于短型,所以速度要很快。这三个项目也需要以声助威。”

进入国家后备队以后的转型,让陈昌敏更能够在该项目发挥自身的先天优势,为之后的赛事打好基础。

武术运动员的一天

疫情前,武术国家队队员的一天,从早上7点的训练开始,先是参加国家队安排的技术课和体能坊,下午3点又开始另一阶段的训练。“没有比赛的时候,我们比较注重在技术和节奏训练,热身之后打基本功,然后练习跳跃、组合、分段,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宿舍、学校、训练场,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虽然单调,但陈昌敏愿意为了武术付出汗水。“我觉得武术是一个很好玩的项目,它除了跳跃,还有很多套路。对我来说,一直去尝试这些技巧,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因为你不断地在挑战自己。”

她表示,“武术竞技对于女生会比男生吃力,除了体力上的差距,男生的弹跳力会比女生好很多,而且力量更强。”在练习武术项目的时候,女生想要提升弹跳力没有捷径,唯有把力量练起来,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会比较辛苦。

陈昌敏是理科班出生,原本想要修读工程系,但最终选择在距离训练场不远的亚太大学(Asia Pacific University)修读电脑与资讯课程。除了路程的考量,也为了节省时间,专注训练。她说,“武术不会影响到学业,成绩目前看起来还行,训练的时候就专注在训练,上课就专注上课,不要让自己分心。”

要兼顾学业和训练有一定的压力,有的时候她会兼顾不来,尤其在上了大学之后,自觉变得特别忙碌。她感叹,“中学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上大学之后经常要赶功课,有做不完的报告、期末大考,然后就会突然间有一个想法,‘哎呀,早知道不要当运动员!’。但回想起来,也有值得高兴的事情。”

陈昌敏的初征之路

每每上场比赛前,陈昌敏都有自己的一套舒压方法。 “我热身完了之后,觉得紧张就会听歌,再不然教练就会让我深呼吸三次,然后我就会面向墙壁,闭上眼睛,回想一遍自己的套路。”

她表示,教练基本上不会施压,只要上场做到最好就可以了,她就是靠着这套方法为上场前的自己打气。

陈昌敏头上盘着金带发髻,身穿黄色表演服,踏上赛场后,首先接受来自各方的视线,并步站立,报刀行礼。之后,她调整呼吸,漆黑的眼目光如炬,昂首向前,一个骑龙步,抖动的刀身发出清脆重声,猛然间发一声喊,一个侧空翻,蝶步平稳落地。(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继2016年砂拉越马运会横扫三金后,陈昌敏在当年参加的保加利亚世青赛获得A组(16至18岁)南拳金牌、南棍银牌和南刀铜牌,渐渐积累各项目在赛场上发挥的稳定性。

2017年,陈昌敏的表现渐趋平稳,先是于台北世大运获得南拳南刀全能银牌,尔后获得第十四届俄罗斯喀山武术世锦赛南刀银牌和南棍铜牌。

她表示,比赛之后回到训练场,她必定会回放比赛录像,因为知道自己的弱点后,她才可以慢慢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她也会接受教练的建议,不断改进。若是练久了一直无法提升,她就会看自己或其它国家代表的比赛录像,然后再对比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升。

“我们需要三个项目的水平都平均,如果某个项目比较好,教练会让我专注在其它项目。”

陈昌敏认为,自己生理上的弱点可能是肌肉太僵硬,有些动作完成得不太漂亮。训练场旁边有许多面镜子,就像大了好几倍的布告栏一样,可以反映全身。对于克服弱点,她说,“训练的时候可以多看看镜子,慢慢调整身形,重点还是放松肌肉。”

有些动作完成得不太漂亮,陈昌敏在训练时会看着镜子调整身形。(摄影:戴慧怡)

“最强大的对手是自己”

根据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之评分方法,各项目比赛的起评分满分为 10 分(不包括创新难度加分),动作质量的分值为5分、演练水平的分值为3分、难度的分值为2分,三组各有不同的评分标准。

直到目前为止,陈昌敏最高的分数是于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以南拳项目获得9.71分。她回忆道,“当时非常高兴,因为要拿到9.7分以上是很困难的。”那一年的比赛也是她运动员生涯中的缺憾之一,在翌日的南刀项目上,由于失误导致扣分,与奖牌失之交臂,那一天,是她的20岁生日。

当天一如既往,陈昌敏在国外的赛场上,步伐稳健,宛如主场。开场的几个动作表现稳定,目光锐利,转眼却在一个旋风落地间失去平衡,失误扣分。比赛还是要继续,一分一秒走得飞快,她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专心致志完成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鞠躬落幕,完整退场。即便失败,也对得起自己的第一次亚运会。

👇陈昌敏在2018年亚运会的比赛视频。

陈昌敏说,克服自己很困难。“如果我的目标是一定要拿金牌,这会让我很害怕,会担心自己在赛场上失误。”有扣分点或是失误,她会感到遗憾和后悔,因为在训练的时候并没有发生失误。接下来就是负起失败的责任,自我反省,让自己克服这些问题,避免以后再次出现这些扣分点。

对我来说,最强大的对手是自己。

亚运会上的受挫并没有打击陈昌敏,她在2018年马运会上成功获得了南拳金牌。由于拥有奥运或亚运会参赛经历的运动员在参加马运会时有项目数目的限制,因此那一枚金牌算是为她的马运会画下圆满的句点。同年,陈昌敏也在第二届武术套路世界杯获得了南拳银牌。

提高难度是陈昌敏进步的瓶颈之一,动作难度越高,难度的得分越高。她的进步速度不快,是一点点的累积,在短期内不太容易发觉。“之前想过要放弃,练了之后觉得,自己一直达不到想要的东西,有的时候会怀疑,会不会是自己进步不了了!”她说,进步需要一个空间,再一直不断练习,唯有反复的训练才有可能进步。

对陈昌敏来说,最强大的对手是自己。(图片来源:陈昌敏Instagram

2019年,可说是陈昌敏“开挂”的开始,首先获得第37届马六甲最佳男女运动员奖,接着是韩国忠州世界武术大师赛南刀金牌,最后摘下第十五届上海武术世锦赛南刀金牌和南拳银牌。赛场上的稳定表现让她更有信心展望更高的目标。

若说印象最深刻的比赛,陈昌敏认为是2019年在上海的世锦赛。“我没想过会拿第一,分数一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吓到,当场就流泪了。”

日本漫画《网球王子》里有一句话,“极限是为了被超越而存在的”,其实成绩是由数据拼凑出来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是鼓励,也是一种阻力。谁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能更上一层楼,但越是急求于进步,有时越是无可奈何。唯有一步步踏实地走,努力积累,才能走到最后。

“运动员的生活很充实”

陈昌敏生在小康之家,她的父母对孩子们的课业没有太大的要求,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她的父亲还是希望她和兄弟姐妹四人可以修读不同的科系,而父亲原本希望她可以修读医学。

她表示,当她向父亲坦言自己较喜欢运动之后,家人最终还是支持她的选择,而她的弟弟如今也是现役武术国家队,修读设计科系。

父母不会担心我,他们觉得我很自律,自己会分配时间,反而是亲戚会问我父母:‘哎呦,你就一个女儿,你真的要让她进国家队?’我的父母尊重我的决定,因为这是我的兴趣。

每当陈昌敏站在武术赛事的赛场上,或是站在领奖台上,闪耀的镁光灯后,其实都能看见陈昌敏的父母。尽管陈昌敏看似孤零零一人地站在闪光处,她却拥有着永远都会给予她鼓励的支持者。她笑称,“国内赛父母基本上都会出席,国际赛就要看距离,像是2019年的世锦赛在上海举办,比较靠近,就会出席。”

作为一名运动员,陈昌敏感到非常充实,因为除了像同学们一样去上课,她还可以运动,疫情前到处比赛的时候还可以飞到别的国家,当作一场旅行。她笑说,“其实我的朋友他们也很羡慕我的。”

虽然在长期的训练下,陈昌敏的手上难免长了茧,但她打哈哈道,“这是努力的象征啊!男生的看起来更多。”

布满掌心的茧,是运动员努力的象征。(摄影:戴慧怡)

“身为国家队运动员,除了坚持训练,也许不是每一场比赛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但是当你是国家队,你就要对自己的这个身份负起责任,在每一场比赛发挥最好的水平,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责任。”

背负着国家荣誉和梦想的年轻肩膀上,运动员付出了青春的体魄,即便最后只能在岁月的压迫下不舍地退役,他们不是孤独的。观众席上、电视机前,独立站在场上接受观众热情的视线是压迫,也是支持。在梦想的道路上,有一群队友陪伴,有教练每每鞭策指导,利用有限的体能尽情燃烧无量的热血,何尝不是另一种追求?

“武术教会我不要轻言放弃”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所有运动员必须面对的过程之一,未来该在年轻的体魄消耗殆尽之时,全身而退、屈居幕后或踏入职场,都得做好思想准备。

陈昌敏目前的想法是“28岁就退役”。“正业我可能会选择跟现在修读的科系相关的行业,也可能会兼职回去马六甲当州教练。”

她说,武术带给她很好的回忆,教会了她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在比赛前辛苦、认真地训练,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到了比赛,输了有泪水,赢了也有泪水,奖牌包含着汗水,大家也会很开心。

陈昌敏在今年6月完成了疫苗接种。(图片来源:陈昌敏Instagram

如今,陈昌敏的首要目标是——在亚运会赢得奖牌,这个目标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改变。对她来说,无论明年能否顺利参赛,她还是会尽可能提升自己的整体状态和水平,同时加强难度,一旦有机会参赛,那么早已做好准备的她,才能在不惊慌的情况下,发挥出最佳表现。

“我是觉得,把‘国家队运动员’这个身份和背负的责任先完成了,其它事过后再说。”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2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戴慧怡

《访问》实习生,目标是天天学习,好好向上。

杨智豪

《访问》制作人,曾于电视台打滚数年,参与制作过访谈节目、资讯节目、娱乐新闻等。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