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影视兼舞台剧演员林美芬19岁参加选秀比赛后担任模特儿,间中回乡跟随父亲学做生意,26岁再度回到影视圈,以演员身份出道。当年她自嘲自己年纪那么大才开始;如今33岁才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她又再度陷入挣扎。年龄,为她带来的是经验优势,抑或是限制?
“选择到北京电影学院深造,我完全没有挣扎过要选表演系或电影市场营销,我唯一的挣扎是:33岁,要面对现实,还是要继续深造?坦白说,来到这一个年龄,深造就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念书而已。”
林美芬19岁从”我要做Model“选秀比赛出道,曾参与电视剧《时光电台1970》、国庆舞台剧《最后国土》、电影《惧场》、《姐妹》、《头条》等演艺作品。
6年前,因为在《Takhta 3 Ratu》舞台剧中饰演的汉丽宝公主一角耀眼夺目,让她在马来演艺圈发光发热,成为少许活跃于马来娱乐市场的华裔艺人。
2019年底,她因为《姐妹》到中国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机缘巧合下通过中国朋友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恰好赶上了硕士班报名截止日期。
大概一个月后,就收到校方通知,12月只身飞往北京参加考试。
“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大概八、九位管理系的导师、教授们并坐着。他们问我的第一道问题是:你是马来西亚女演员,为什么没有选读表演系,而是选择管理系?而且你要读的这一科是电影市场营销,你会吗?你怎么选择这个?”
过去经历造就今日的她 也促成今天的选择
”当初出道的时候,我只是个模特儿,单单一个模特儿的身份,没有人会来找你,给你工作机会。可能你会获得电视台合约,但也仅此而已。当时我在ntv7电视节目《一掷千金》当那个领箱子的模特儿,两年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就没有了,难道我的职业生涯就这样结束了吗?“
她尝试转到幕后,学习写剧本概念;后来被父亲唤回槟城学做生意,26岁时重新回到影视圈,参演本地电视剧《时光电台》和《电影剧场》,也是她首尝当演员的满足感:“原来,当演员可以将角色的内心世界,透过演技带给观众,若是充分发挥,看的人也会有所启发。那种感觉是:哇,这是我想做的事,我要做的事。”
“但当了演员两年后也觉得,没有办法再继续这样下去了。若再不提升自己,只是坐在家等着剧本上门来找我,是没有办法继续生存的。”
后来,她在《Takhta 3 Ratu》舞台剧饰演汉丽宝公主期间,认识一群来自国家艺术文化遗产大学(ASWARA)的学生,而毅然报名入读。
“我一心想着,除了突破自己演技之外,我是否可以透过学校的其他选修课如制作课、剧本写作课等,来学习其他的新技能。就读ASWARA 3年期间所接触的人事物,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我:自己想说的故事,由自己来创作。”
2018年从ASWARA毕业之前,她的毕业制作将国庆舞台剧《最后国土》搬上国家剧院,用以纪念全民投票改变国家政权的革命情怀。若说人生总要跌一把才会成长,那是她跌得很痛的其中一次。
制作团队筹备了超过一个月,在国家剧院办舞台剧耗资100万令吉,赞助商因为某些因素撤资,身兼制作人与女主角的她,一根蜡烛两头烧。有声音出现说她野心太大,劝她趁早放弃。背负着170人制作班底的寄望,她坚决要继续办这出舞台剧,结果也获贵人相持,让她无后顾之忧顺利完成。最终,《最后国土》大受好评,在观众掌声下落幕,但她却陷入低潮期,沉淀自己。
“那是我跌得很痛的一次,结束以后就什么也不想理不想做。过了那一段沉淀期,才发现,多跌几次也就当作学习。”
事隔两年回首那时候的“教训”,她是这么看待的:“时机很重要,如果同样事情发生在今天,我不敢去冒险,但当时可以放手一搏,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团火。”
她从《最后国土》制作过程清楚看见自己不足的部分,除了将多元种族的爱与包容以舞台剧呈现,也燃起了电影梦,盼有朝一日得以将这样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
近年来,她参与的演艺作品多数皆与爱国情怀、多元种族、文化等相关。她说:“很奇怪的是,无论是我自己的创作,或是别人找我参与的作品,到最后故事的主轴或‘灵魂’都会回到多元民族色彩。”
去年,她在本地马来导演Muzzamer Rahman执导的电影《Prebet Sapu》中担任女主角。电影讲述一名马来男子与华裔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女生要移民美国的事件来探讨自己是否属于这片土地的课题。
此外,她也到新加坡参演一部电影《Not my mother’s baking》,故事背景为新加坡社会,一名华裔男子和巫裔女子相爱所面对的挑战,而她在电影中饰演男主角的妹妹。
“我觉得当你散发出那一种气质的时候,来找你的角色大多数都会围绕着那个‘味道’。当中没有说好或坏,我的确很努力地在饰演好每一个角色,而且这些角色除了我们(大马华人)适合演,还有谁呢?”
“那我们都知道拍电影要很多钱嘛,如果我今天想要找人投资电影,方法会有很多…… 而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慢,但相对来说比较踏实的做法,就是重返校园,一边透过学习增进自己,一边累积人脉。希望在硕士班毕业的那一天,我有能力集结所有的资源,完成拍电影这件事。”
“总之,我的目标是,3年后我会制作一部马来西亚与中国市场的观众看了都可以有感的电影吧。”
这是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的使命感,也是为什么报读北京电影学院,她选择的是电影市场营销,而非表演系。
访问进行当天,她刚开课一周,对于一切新鲜事仍然感到兴奋与期待。
“因为疫情关系,所有课程都已改为线上教学。所有的外国留学生,甚至是住在宿舍里的学生也都只能通过线上学习。”
“当疫情开始肆虐时,看到小学生对着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网课,总觉得不以为然。轮到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打从心底佩服那些小学生,因为真的很不容易。”
她坦言,除了表面上所知道的专注力低弱、技术问题之外,更大的挑战在于无法双向交流,无论是对教授或学生,都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线上上课的凝聚力很弱,尤其是已经到了硕士班的阶段,学生须表达想法、观点,与教授交流和讨论,但就受限了。不过,我们也唯有适应大环境,希望能够早日重返校园,到北京体验校园生活。”
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她内心还在挣扎:“这一个年龄,我都33岁了,还要花3年时间去北京电影学院读硕士班。身边很多人都劝我说,哎呀踏实一点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影视圈如果真的待不下去,就转行做其他的事情。”
“我想来想去都觉得,如果今天没有被录取的话,可能我就真的会面对现实,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可是,我觉得机会难得啊,而且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你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