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连你上厕所的习惯都有人收集,你能不懂数据吗?——专访数据新闻讲师郭史光庆

“这份工作没有乐趣,做艰难的事其实是没有乐趣的。”近几年来致力于推动数据新闻与打击假新闻的数据新闻讲师郭史光庆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全球大环境迈向数据化,国家与社会若要保持竞争力,不得不加快步伐紧追、迎头赶上,正如郭史光庆提及,这项工作的确艰难,从无人知晓到全民意识到问题所在,新闻媒体必须重新思考内容制作与呈现方式;新闻从业员应该如何提升自身技能?民众也得学习了解数据背后动机,才能适应大环境的改变……

2021年初,为了提高大马人对这场“资讯疫情”(infodemic)的认识,以及辨认真假资讯的能力,本地非政府组织马来西亚资讯识读教育(Malaysia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简称MILE)开发了一款简单又好玩的线上游戏”我的选择”,让玩家扮演假资讯受害者和制造者的角色,来了解假资讯的动机、制造与传播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前新闻从业员兼数据新闻讲师郭史光庆,就是上述游戏的开发员。他在过去五年来致力于推动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与打击假新闻(Fake News),希望大马人能够具备更好的批判能力及媒体资讯识读能力,才能有效地分析、评估和处理每天所接触的大量网络资讯。关于数据新闻与提升全民的数据素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编按: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由马来西亚资讯识读教育(MILE)开发的线上游戏《我的选择》,让玩家扮演各角色,了解假新闻的动机、制造与传播方式。(图片来源:MILE)

郭史光庆接受《访问》专访时指出,过去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但在网络媒体盛行之下,尤其是社交媒体崛起之后,无论是纸媒、电视台或电台也随着网络科技转型,而网络广告已经被谷歌和脸书垄断,媒体公司没有办法把原有的广告完完全全“复制”到网络平台。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媒体在营业模式进行转型,从过往很依赖广告收入的模式转变成订阅模式,让读者成为网络平台会员,付费支持媒体内容。这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替代模式。”

当“内容付费风”刮下来,读者愿意为什么内容买单?这是时下媒体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否则知识付费这条路,无法走得安稳扎实。

羶色腥(sensational)的内容的确能够冲流量、赚点击率,这类内容谁不喜欢看?但换做是要读者付费阅读,行得通吗?答案是:行不通,因为这种内容大家都只想看免费的。媒体要从靠广告收入、赚流量吸引眼球,转型到读者付费阅读内容的模式,要做的不只是量,而是生产优质内容,让读者感受到内容的价值。

郭史光庆说,以长远来看,走向内容付费模式必须先制作优质内容,再来就是建立忠实的读者群。他也举出近期网媒《当今大马藐视法庭案罪成罚款50万令吉的事件作为例子。

“《当今大马》一发出众筹罚款的消息,大家会出钱出力,出力的去宣传,出钱的就捐钱,在短短四小时内筹到逾50万令吉。会有这种忠诚度很高的读者,那是因为长期制作的内容获得认可,而并非长期制作很多冲流量的内容。后者可以协助媒体赚取浏览量,却没有办法建立忠实的读者群。”

“再说,不少读者希望从自己所订阅的媒体中,获取对工作及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或者是很多家长希望能在网络世界这大杂烩中,为孩子找到一些有素质的内容。”

”媒体要从广告收入改为内容订阅模式,就得生产优质内容,让读者愿意掏钱为内容买单。“(图片来源:Pixabay)

他表示,内容要做得有素质,需要一个有效方法,即运用手中所掌握的数据,借着数据新闻的方式把内容做得更加深入,尤其是媒体自家的独家报导、专题报导或是调查报导。

数据新闻会否成为传统记者的致命伤?

2005年,从工程系毕业的郭史光庆并没有踏入相关学科领域,反而选择当时唯一的一家独立媒体《当今大马》,从零开始学习成为一名记者。

“那时的社会氛围大概是在1998年烈火莫熄之后,我觉得社会并不需要更多的工程师,而是需要推动社会变革的人。要推动社会变革有几个途径,要么加入政党从政,或是加入非政府组织,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加入独立媒体。我选择了后者。”

他自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记者,只需要出外采访写新闻,甚至连拍照、拍视频都不在行。从事记者行业的八年时间,他发现网络科技为大势所趋,于是到美国念硕士学位。

“很多人以为说:噢,你去美国一定学很多科技相关技能,其实也不是,我的硕士课程主要讨论媒体转型,而不是教我们技术方面的东西。一般都是教我们如何转型,为什么需要转型等等。”

“我之所以往数据新闻这一块发展,是因为它有办法推动媒体转型,而这一块无论是知识或技术都是亚洲比较缺乏的,所以我才再去提升技术方面的能力。我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过去念工程系出身,数学对我来讲不太陌生。”

他一针见血地点出,数据新闻对很多传统记者而言,是一个死穴:因为数理方面不强。这个说法并非对于资深记者的偏见或刻板印象,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过去很多记者告诉我,他们因为数学不好,可是喜欢写作,所以选择从事记者这个行业。这个概念是对的,原本过去的记者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就是同理心和文笔佳,才能把别人的故事写出来。很多在职记者,尤其是比较资深的一辈,数理基础都不强。”

他道出,如果要重新栽培在职记者,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和时间。所以,要做出好的数据新闻,其实是不容易的。

马来西亚在过去两三年,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数据新闻有助于转型,也看见一些国外的例子如《纽约时报》成功从广告转型成读者订阅制,就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

“我觉得大马媒体是无法脱离国际媒体趋势,很多时候国际引领的风潮,无论是过去社交媒体崛起、直播当道等,我们都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追赶着。”

询及数据新闻会否加速传统记者被淘汰的进程,郭史光庆直言,这取决于个人自我提升与增值的态度。

郭史光庆经常受邀为媒体或企业担任数据新闻讲师,为旗下员工进行培训课程。(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科技发展不断在加速,十年的改变可能接下来在一两年内就被打倒。无论在什么行业,已不能以一个技能持续做十年,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得提升技能。”

“可是大家也不需要太担心说,会在数据新闻这个新趋势下被淘汰。记者这个行业在过去十年、二十年的转变是很大的,还记得大概十年前,社交媒体对于记者而言也是全新的事物,不少人拒绝学习和接受。结果,你看看现在,连直播也是从碰钉子开始学习做起来的。”

他续称,虽然现代记者浏览社交媒体就可以制作新闻内容,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做。去哪里看、哪里找新闻、哪个平台才能挖掘有趣的新闻等等,这些也都是一种技能。以原有经验适应网络科技的转变,等同于适者生存的道理。

图表只是呈现方式,如何解析新闻内容才是重点

一提到数据新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图表、地图、互动游戏……郭史光庆解析,读者所见的都只是最后呈现出来的产品,它的背后还存在更大的思考空间:怎么用数据分析一个问题或深入报导某个社会现象?

最后的图表其实可有可无,不是每次都需要图表或图像呈现,那只是最后的产品。但是很多人却把重点放在产品结果,却忽视了所要传达的新闻内容。很多人觉得学数据新闻就是学怎么做图表,最后做了一堆图表出来,却没有呈现出新闻内容,那只是空有形式,没有内涵。

新闻媒体想要投入数据新闻这一块,改善报导素质,除了重新培训现有的人力资源,让编采部人员上培训课,还可以吸纳不同领域专才,如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或是媒体系毕业生。值得一提的是,也许大马媒体系未将数据新闻列为其中一门课,但国外大学已将数据新闻列为其中一个科目,因此媒体毕业生已有基本概念。

“图表只是最后呈现的产品,新闻内容才是关键。”(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花成本让自家的记者去上培训课,或是挖角相关领域专才,然后花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慢慢做实验,慢慢摸索那条路,才能找到最适合媒体日后的发展路线。”

连你上厕所的习惯都有人收集,你还能不懂数据吗?

数据新闻对媒体而言是转型的方式之一,那对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我们必须开始培养数据素养?

“简而言之,如果不了解数据,就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掌权者或商家用数据来操纵我们的生活形态,成为被支配的那方;再来就是进行个人数据的隐私及保护,自己了解数据会在什么情况下被取得,才能自行决定要不要提供数据给他人。第二点,掌握数据之后,可以善用数据助事业一臂之力,更好地规划与进行决策。”

“打个比方,科技公司掌握了我们的数据之后,把广告卖给我们。今天你上网搜寻某个产品,接下来你所有的网页都会出现相关广告。在政治方面,各政党掌握人民的数据,通过数据来决定怎么样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例子,无论是企业、掌权者,或是其他有议程的人士,都在掌握我们的数据,来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他继续分享早前在国外有过的经验,即上公共厕所要拿厕纸时必须先扫码,每一次扫码只能拿到一张厕纸,如此类推。

连你上厕所的习惯都有人收集,你还能不懂数据吗?(图片来源:Pixabay)

“这个动作背后的用意,除了是让民众看见广告之外,就是收集资料。例如,平均每个人用多少张厕纸?某某人一天之内到访多少间公共厕所?掌握了这些数据就可以更好地规划,也许是公共厕所设立的场所、男女厕的数量是否应该对等、厕所日用品的补给次数……”

“如果不懂数据,就没办法看穿这个简单的扫码动作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意义,也没办法自己决定要不要把个人数据交出。”

郭史光庆一说起数据新闻相关知识滔滔不绝,但被询及这份工作的乐趣时,他毫不思索地说出:“这份工作没有乐趣,做艰难的事其实是没有乐趣的,我选择一份工作主要不在于它的乐趣程度,而是视乎这项工作对于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它带给我的成就感。

从刚开始在东南亚国家推广数据新闻,还没有人懂得这门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到今天各大新闻媒体意识到数据化为未来大趋势所在,是这份工作带给他最大的成就感,至少过去五年默默耕耘的推广之路没有白费,接下来的五年也会继续迈进。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4 / 5. 评分人数: 2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