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第15届全国大选延长赛的2023年六州选举,将会是团结政府自2022年11月上任后的第一场期中考。与过去不同的是,这场地方性的选举是六个州同时举行。
回顾过去的大选,由于国会与绝大多数的州议会选举皆同时举行,加上地方议会选举在1960年代被废除后,除非有突发的事件须要透过补选来选出新的代议士外,选民通常在每五年仅有一次机会透过选举的参与来反映出本身的政治意见。
2020年7月,沙巴州政治强人慕沙阿曼对当时的首长沙菲益逼宫,并宣称其已获得过半州议员的支持。后者随即快刀斩乱麻地寻求解散州议会并得到州元首的同意,该州也在三年内迎来了第二场州选举。随后,马六甲和柔佛州也因为政治动荡的因素先后举行闪电选举,充分反映出了喜来登事件在2020年2月杪爆发后政治局面的不稳定性。两年后的2022年10月初,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在巫统内部的压力下宣布解散国会,随后仅有国阵执政的三州同步宣布解散州议会,另六个分别由伊斯兰党和希盟执政的州政府则宣布将在2023年6月届满后才举行州选举。
若第十六届国会大选举行之时,大多数的州政府没有随同联邦政府在同一时间宣布解散议会,则将可能在未来开启新的民主常态,即国会与州议会选举将分开举行,而赢得国会选举的执政党,需要在来临的州选举面临如同期中考的州选举,这也使得选民能够在两次国会选举之间有多一个额外的机会来对执政党提出信任公投。
也就是说,未来任何政党在国会选举成功执政,将不再像过去那般可安稳度过五年。间中即将到来的期中州选举,将让联邦政府在施政时步步为营,不可推动与民意完全背道而驰的政策,以避免执政党在期中考得到“满江红”的成绩单,从而导致其在接下来的时间成为“跛脚政府”(lame duck government),即已经失去民意背书的正当性,所以将无法在余下的任期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策。
本次州选举,六州选民合计为977万人,这占了全国2150万人的45%。其中,全国最多选民的雪兰莪州就有高达近375万人。不仅如此,雪兰莪一个州就占了全国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而且,其数个重要城市,如:八打灵再也、莎亚南、安邦、蒲种、梳邦再也等与首都吉隆坡共同形成巴生谷大都会区。因此该州在全国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也决定了其选举结果颇具举足轻重的份量。若希盟与国阵能取得大胜,则便可为基础尚需加强的团结政府注入一针加强剂,并为余下四年任期的施政措施提供一个巨大的正当性。反之,若以伊斯兰党和土著团结党为首的国盟在该州大有斩获,甚至是爆冷攻下州政权,则将会大挫安华为首的团结政府之士气,且可能会为政治舞台带来另一波的动荡。
以2022年全国大选的成绩来看,国盟在吉打、吉兰丹与登嘉楼州分别获得55.0%、63.7%与62.3%的得票,希盟与国阵要在大选后的一年内逆转该局势,恐怕难度甚高。因此,若要在本次州选赢得面子,必须尽最大之努力,在原本执政的槟城、森美兰与雪兰莪取得大胜。
2018年大选时,希盟以狂风扫落叶之势在槟、雪二州大胜。在2022年大选时,国盟靠着所谓的绿潮加持,成功在槟州威省和雪州北部驻扎,并成为了马来选民的首选。
虽然自团结政府组成后已化敌为友,然而双方的支持者会否摒弃过往的芥蒂支持另一方则另当别论。这个选票可转移性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考验两方尤其是巫统的支持者是否已接纳其与希盟合作的事实,而且若可在催票行动上完全整合双方的群众,则便可收复失地,重新使希盟与巫统在上述所提及的地区重夺马来选票的主导权。
以2022年大选的巴东色海选举为例,因该区候选人在竞选期逝世,导致该区须另寻日期重新举行投票。由于投票日落在政府已组成后的时间,因此该选举结果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民众如何看待团结政府的组成。国阵候选人在竞选后期宣布暂停造势活动,并促请其支持者把票投给希盟候选人。然而,国盟候选人最后以五位数的多数票胜选,其更囊括接近八成的马来选票,这也表示大部分巫统支持者最终并没有将选票投给希盟候选人。若这个足以让团结政府成员神经紧绷的选举结果再复制到本次州选举,则希盟和国阵将在原本执政三州的马来选区或会遇上严峻的挑战。
安华政府上任后,虽然在朝国会议员高达三分之二,但是并不能完全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若最终的选举结果出炉后,国盟不仅能在原本执政的三州取得大胜,更能在槟城、雪兰莪和森美兰赢得绝大多数的马来选票,这将表示马来选民已经对国阵/巫统和希盟两大党失去信心,国盟将可透过见缝插针的方式来对各种状况套上族群课题,而团结政府可能会面对类似2018年时巫统与伊斯兰党合作后,抗议当时马哈迪领导的政府签署ICERD与罗马公约,并掀起马来社群的强烈不满。届时,国盟咄咄逼人的气势将迫使政府在整个舆论上趋于被动的状态,内阁部长们也更难去推动大刀阔斧式的新政策。
在阴错阳差的情况下,未来多数的州选举将有可能不再和国会选举一同举行。在民主化的角度来看,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将朝向成熟民主国家的道路发展。两次国会大选之间将会有期中选举,选民将有机会在这个时段对政府的施政表现作出评估,并以选票来作出奖赏或惩罚的行为。长期来看,这个新常态将会迫使政府在施政时须要考量民意的压力。
然而,马来西亚近来族群与宗教的气焰在政治层次上更容易被炒作起来,加上在2022年大选时获得过半马来选民支持的国盟成为在野党,而且国会的反对党内没有任何华、印裔议员,因此不难发现在六州选举来临之际族群政治的炒作又有更加频繁的趋势。在这个非理性的因素驱使下,我们要如何以较为理性的方式,来使到民主政治里头期中选举能发挥到其应有的功能,则是我们社会所忽略的问题。若可迫使两大阵营朝向讨论施政方向而行,则可降低以上所提到的非理性或煽情之可能性。以选民所关注的议题来说,通货膨胀、薪资、就业等经济议题都是他们现今最为关注的问题。双方若在这个议题上花上更多的时间专注,则必然可吸引选民的目光,因为这就是困扰多数选民的议题。若就这条道路发展,则不仅可阻止我们成天将注意力集中在族群问题,也可让执政党或反对党认真理性地去推动改善民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