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杀人案:嗜血的媒体,盲目的群众

万达镇中学生刺死同学案,从发生的那一刻起,整个社会的理性就开始流血。短短三小时,网络上出现了无数版本的“真相”——有人说是恋爱纠纷,有人说被霸凌报复,还有人阴谋论式地指责警方掩盖事实。这些说法毫无证据,却在演算法的推送下被放大、被情绪化、被信以为真。

一开始说加害者是中二生,死者是中四生,全城迷信后,警方纠正两人虽是十四、十六岁,但都有就读预备班,警方强调不是坊间流传的“中二中四生”也被认知偏误的网民认为“这个讯息不重要”。

警方还在封锁现场,网民已经完成审判。留言区成了法庭,手指成了法槌。这不是资讯时代的悲剧,而是我们乐于成为“网络判官”的集体病态。

警方强调不是坊间流传的“中二中四生”也被认知偏误的网民认为“这个讯息不重要”。(图片来源:东方日报)

我身为一名传播与媒体系的讲师,看着媒体本科生、未来的新闻人,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那些未经查证的“凶手笔记”、传播血迹现场影片、甚至附注自己情绪化的评论,我感到极度失望。

当网民不知道传播这类新闻和行凶前笔记会造成蝴蝶效应,但我的本科生却在为流量传播的时候,别说我内卷,我真的很自责!

这不只是专业素养的缺失,更是伦理教育的崩塌。当一个准媒体人连“等待确认”都嫌麻烦,新闻专业还剩下什么?我们教导学生新闻的核心是“查证”,而不是“抢先”;是“理解人性”,而不是“利用悲剧”。可在流量的现实里,这些价值似乎都被遗忘。

当网民不知道传播这类新闻和行凶前笔记会造成蝴蝶效应,但我的本科生却在为流量传播的时候,别说我内卷,我真的很自责!(图片来源:小红书)

主流媒体也并不无辜。这起事件中,许多新闻标题以“惨死”、“爱恨纠缠”、“校园血案”抢版面,镜头对准哭泣的学生与焦虑的家长,甚至引用来历不明的“加害者笔记”作为心理剖析素材。媒体说这是“报导真相”,但更像在贩售痛苦。新闻变成了一场流量竞技,谁先让观众掉眼泪、谁先激起公愤,就能赢得掌声。那些高喊“关怀青少年心理”的媒体,下一秒却用红字标题炒热“凶手”与“情仇”,他们不是在传递讯息,而是在消费死亡。

社交媒体则成为这场祭典的副舞台。小红书上出现剪辑现场影片的帐号,X(前推特)上满是“据说”、“听说”的谣言,演算法在背后默默工作——越激动的内容越被推送,越离谱的推测越能引人入坑。

每一个轻率的转发,都是对现实的再一次刺杀。这样的传播文化,让死亡变成娱乐,让悲剧变成群众的情绪出口。

每一个轻率的转发,都是对现实的再一次刺杀。这样的传播文化,让死亡变成娱乐,让悲剧变成群众的情绪出口。(图片来源:Freepik)

我们爱说要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媒体却以最快的速度把青少年的死亡包装成娱乐;我们爱说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却又在留言区里以冷漠取暖。当社会习惯以他人的痛苦来确定自己的安全感,新闻就不再是公共服务,而是一场嗜血的表演。

媒体不是法庭,社交媒体不是灵堂。真正的新闻自由,不是自由伤害。传播专业的核心,不是谁说得快,而是谁能坚守分寸。

当我们都在抢着评论时,也许该先问:我转发的,是事实,还是尸体?这场悲剧里,被刺死的不只是一名学生,还有我们的良知。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授权分享之原创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叶添鸿

流浪讲师、自由撰稿人,涉猎社会的一些人家可能看不到的事情。也是“硬塞智库”的创办人。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