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剧之后,我们还在喊“Saya Benci Buli”?

昨天的悲剧,我不多赘述。愿家属节哀,愿那位妹妹安息。

我希望这篇,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一场能打破同温层的反思。

有人说,教育的责任在家庭;有人说,是学校失职;也有人说,是社交媒体、同侪压力,甚至连ChatGPT都成了代罪羔羊。

但教育,从来不是单一面向的。它离不开那座“铁三角”:政府、学校、与家庭。

教育,从来不是单一面向的。它离不开那座“铁三角”:政府、学校、与家庭。(图片来源:Freepik)

一个国家的政府,决定老师能教什么、能说什么;一个学校的老师,影响家长怎么看孩子;一个家庭的教育,又形塑了国家的未来。

只是很遗憾,这个铁三角,早就生锈了。不是昨天才开始,而是早在很久以前。

老师越来越怕

老师不是不关心学生,而是越来越怕——怕被投诉、怕被拍片、怕被家长告、怕被教育局“交代”。

我认识的一位资深老师,班上一个学生出现家暴迹象。她照程序通报,结果被家长骂“多事”,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反而叫她“先不要再提”。从那天起,她不再多问学生的情绪。她说:“我只想安安静静上课,下课就走。”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系统教会老师的“生存方式”。当事件发生、当舆论高涨、当有人出事时,第一线的老师往往首当其冲;但当老师需要保护、需要制度支持时,却常常看不到后盾。

这不是一个老师的选择,而是一个系统教会老师的“生存方式”。(图片来源:Freepik)

当老师习惯低头,爱的教育,也变成了溺爱的教育。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到那句熟悉的话——“低调处理”。

所有我们能点名的事件,都不是孤例。

当老师怕被误会、怕被截图、怕被网暴时,教育的温度,就一点点被磨掉。因为我们培养的,不再是“敢爱孩子的老师”,而是“学会保护自己的老师”。

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们真的要问自己:为什么每一次悲剧,都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说“为什么没人察觉”?

前阵子,独中学生跳楼事件震惊全国。结果呢?几天后,一切又恢复原状。老师继续上课,学生继续考试,教育局继续发文告。

每一次事件,都有人哭、有人写悼词、有人喊要改革。但等风头过去,一切又回到原点。

我们总是马后炮式地讨论“为什么没人发现”,却不去问——在制度、文化、甚至教育部的架构里,有没有让老师有时间、有空间、有安全感去观察?

我们真的要问自己:为什么每一次悲剧,都是在事情发生后,才开始说“为什么没人察觉”?(图片来源:Freepik)

当老师每天被会议、报告、表格、系统追着跑,要他们同时成为辅导员、社工、心理师,真的现实吗?

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有没有告诉父母,除了“怕送孩子去学校”,还能做什么?

教育生态的裂缝

现在的教育生态,越来越像一个互相防备的系统。老师怕家长投诉,家长怕老师“太严”。

双方不再是伙伴,而像是随时准备对簿公堂的对手。

一位朋友曾说:“现在老师要教的不只是课本,而是学会写报告、自保、留证据。”

教育,本应是爱的延伸,如今却变成了风险管理。

而政府看似在“改革”,却往往只改到“表面”。文件更多、口号更响、横幅更亮——但现场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Saya Benci Buli”的荒谬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五的早会上,都会叫学生喊“Saya Benci Buli”。

我问我的学生:“你们觉得有帮助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没有啦!打人的还是一样打人。我们去跟老师讲,老师还叫我们原谅。”

霸凌在校园里无处不在,每周高喊“Saya Benci Buli”的口号还能起到何种作用?(图片来源:Freepik)

有个学生告诉我,因为他是巡查员,常被同学骂是学校的“狗”。每次喊口号时,那群人都会斜眼看着他喊,故意针对他。那种压迫的眼神,让他非常痛苦,也越来越不想来学校。

我不认为教育局真的知道这些。他们“做实验”,却没人真正观察“实验结果”。

这就是现实的校园。横幅照挂、喊声照响、照片照拍、报告照交,形式完成了,但孩子的痛从未被看见。

说实话,Saya Benci Buli 很像一个无力的咒语。你对一个抽烟二十年的叔叔说:“Uncle,我 benci rokok。”他会因此戒烟吗?当然不会。

因为口号不是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必须靠行动、文化与制度的支持。

政府能做的,不只是“发文告”

这几年,教育部的反应总是一样:开记者会、发声明、下指示。可教育的问题,并不是靠文告能解决的。

有网民留言说:“要恢复藤鞭教育,学生才会怕。”我并不赞成体罚。暴力从来不是教育的根。

如果教育局真的想改革,应该先从保护第一线老师、倾听第一线声音开始。

如果教育局真的想改革,应该先从保护第一线老师、倾听第一线声音开始。(图片来源:Freepik)

第一,政府应建立一个教师保护与支援中心(Teacher Support Unit)。

这必须是独立于教育部之外的单位,具备心理辅导、法律咨询与危机应对的功能。

当老师面对家长投诉或网暴时,能有一个安全、专业的地方求助。现在的老师被投诉后往往孤立无援,校方第一反应是“交代”,而不是“保护”。

这种“防御性文化”让老师越来越退缩,也让教育现场失去了温度。

第二,必须推行教师心理安全机制。

医院里有“医务安全守则”,让医生在合理执业下不被滥告;学校也该有类似的“教师安全守则”。

只要老师是依程序执行纪律或出于学生安全的关怀行为,就不该被追责。

这不是纵容,而是让老师敢于关心孩子、不怕“好心没好报”。

第三,政府应设立教育影响评估机制(Education Impact Assessment)。

任何新政策实施前,都应评估它对师生心理健康、教学负担与课堂氛围的影响。

过去太多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一会儿废考、一会儿增考;一边喊“减负”,一边加更多系统报告。结果是——老师疲惫、家长焦虑、学生困惑。

政策不能只为政治口号服务,而该以教育现场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

政策不能只为政治口号服务,而该以教育现场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图片来源:Freepik)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政府该推动一场长期的“教育识读”(Education Literacy)运动。

让社会大众理解教育现场的复杂性,让媒体报道教育议题时更全面,不再一味地把责任推给老师、学校或家长中的一方。

教育不是“谁的错”的游戏,而是一场全社会的协作。

这次,我们不做马后炮

每一次悲剧后,我们都反省、都愤怒、都感慨。

但两周后,大家又恢复忙碌。

我们不能再等下一个孩子出事,不能再等下一次记者会才说“要加强辅导”。

我们要真正去修复那条生锈的铁三角——政府、学校、家庭之间那条支撑教育的链。

政府要有勇气保护老师,让他们敢于伸出援手;学校要有制度的温度,而不是用“低调处理”掩盖问题;家庭要有参与的智慧,而不是把教育当成外包服务。

我们要真正去修复那条生锈的铁三角——政府、学校、家庭之间那条支撑教育的链。(图片来源:Freepik)

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缺口号,而是缺真诚。

一个口号救不了孩子,一场讲座唤不回生命。悲剧,不该只是新闻,而该是——我们重新开始相信教育、相信老师、相信孩子的起点。

愿孩子的血、家长的泪,不再白流。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授权分享之原创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4 / 5. 评分人数: 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廖诗弦

曾任《东方日报》、《透视大马》、《当今大马》记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活动策展人、补习老师,是斜杆青年。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