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在校园里听见的故事越来越沉重。
有学生拍下同学的身体上传网络,有人用AI合成不雅图,也有人在言语里,把“调侃”当作“好玩”,遇到霸陵我可以以暴制暴,以眼还眼,当我被拒绝或感到被伤害及侮辱,我可以用伤害的方式去报复对方。他们看似聪明、懂科技,却在情感与同理的部分,显得异常贫乏。
这些事件让人震惊,但更让我忧心的是,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偏差,而是一种长久累积的“教育空洞”。
我们努力让孩子会读、会写、会考,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将孩子培养成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人,却很少有人认真教他们:身体是自己的,别人没有权力碰;我可以喜欢一个人,不代表能越界;但如果被拒绝时,我可以难过,但不能报复;我知道科技能创造的强大,但也知道用在不对的地方会伤人;而所谓的“同意权”,不只是口头上的“可以”,也是一种彼此尊重的过程。

这部分教育,本该从家庭开始。
因为家庭,是孩子最早的“人际关系教室”。可惜在许多家长在面对“性”、“情绪”或“关系”这些主题时,常常陷入沉默。我们太害怕孩子问,也太害怕自己答不好。于是我们教他们要乖、要听话、要避开麻烦,却没教他们怎么去理解自己,也没教他们当遇到伤害时,怎么保护自己。
我在讲座结束后的交流过程,听过太多父母说:“我家孩子还那么小,不懂这些。”但事实上孩子早已从网络、朋友甚至游戏里,学到许多大人没教的“性知识”或“价值观”。他们不是不懂,而是学错,甚至建立了一套扭曲的网络价值观念。
而对我来说,其实老师并不是不爱学生或不想处理学生的一些状况,而是老师也无能为力。学校课程重成绩,性教育只占少少几堂,常被教学进度或考前补习挤掉。即使老师想教,也缺乏资源与训练。我们要求他们做心理辅导、做道德教育,却没给他们足够支持。

于是,当性暴力或校园犯罪事件发生时,社会才惊觉。原来我们从来没真正教过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如何界限。
所以我常说,性教育不是教“性行为”,而是教“做人关系”。它包含尊重、责任、同理、情绪管理、科技伦理等重点知识,这些才是决定孩子未来幸福的核心素养。
如果要说今天的家庭和教育缺了什么,我会说: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连结”。孩子需要和大人之间的真实对话,需要在被理解的关系里,慢慢学会理解别人。只有一个懂得感受自己的人,拥有很多爱的能量的孩子,才不会轻易伤害别人。

所以未来的教育改革,不能只谈制度或考试。我们更需要:
1.在学校里,把性教育、情绪教育、关系教育,真正纳入课程;
2.让老师接受系统训练,懂得如何谈“同意”、“界限”与“性别暴力”;
3.家长也要重新学习,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值得被好好教。
教育,从来不是告诉孩子“不可以”、“不能”或“不行”,而是陪他们看见“为什么”不可以那么做,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而行为背后带来的会是他人的伤害。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家庭餐桌上,像谈学业成绩一样自然地谈性;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被拒绝可以怎么做”;能让科技课讲的不只是AI功能,而是AI的伦理。那时,我们的孩子才真正有机会在懂得爱的环境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