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校园成为社会悲剧的出口

雪兰莪中学命案发生后,全国老师与家长的心都凉了一截。一个16岁的女生,倒在厕所里;一个14岁的男生,被警方带走。两个生命,一个戛然终止,一个被定格在错误里。那天之后,社交媒体布满是愤怒与责备,甚至不少名人也在网络上发问:“学校到底怎么了?”一时间,舆论充满“校园不再安全”的恐惧。

社交媒体布满是愤怒与责备,甚至不少名人也在网络上发问:“学校到底怎么了?”(图片来源:freepik)

身为一名老师,我必须说一句也许不太“政治正确”的话:问题,不只在校园。

我们习惯把学校想成“最安全的地方”,仿佛铁门、警卫、监控系统就能阻挡一切危险。但学校从来不是与世界隔绝的岛屿,而是社会的缩影。孩子每天带着家庭的情绪、网络的语言、社会的价值观走进校园。

暴力的种子,不是在校园里突然萌芽的。

当孩子习惯在社交媒体看到暴力浪漫化的短片、在网络世界学会冷漠与嘲讽、在家中得不到倾听与陪伴,这会促使他们对人性价值观有错误的的理解,心智会慢慢扭曲。学校能做的,是补救、引导、观察;但那片早已被忽视的黑暗土壤,往往在校门外。

当悲剧发生,社会最容易的反应是“问责”。问校方做了什么,问老师有没有发现异样,问辅导员为何没介入。这些问题当然重要,但如果我们只停在责备,那悲剧就永远会重演。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学生,要兼顾教学、纪律、活动、安全,常常连早午饭都顾不上。我们当然尽力守护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但老师不是心理医生,也不是神。教育是三角形:家庭、学校、社会。少了任何一角,孩子的成长都会倾斜。

孩子每天带着家庭的情绪、网络的语言、社会的价值观走进校园。(图片来源:freepik)

许多危险,并不是在学校开始,而是在家庭里被一点一滴地忽略了。

没有一个犯罪的人,是一夜之间诞生的;那些偏离的念头,往往在成长的缝隙中慢慢滋生。他们曾经发出求救的信号、或是情绪的波动或是言语的阴暗。但当这些信号被忽略、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教育部可以颁布安全指南,学校可以加强保安措施,但没有任何条规,能取代父母的倾听与理解。陪伴,才是校园安全最深的根。

我看到报道,那位受害者的老师说,她感到非常自责,因为那是她亲口允许学生去厕所的。我读到这里,心头一紧。那种痛,不是外人能体会的。一个老师面对学生的离去,哪怕明知自己无辜,仍会忍不住责备自己:“如果当时我再多留意一点、再多问一句,会不会不一样?”——这种愧疚,是所有老师都懂的。因为我们在教育现场,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守护孩子的人。当悲剧发生,我们第一反应从来不是辩解,而是自问。

没有一个犯罪的人,是一夜之间诞生的;那些偏离的念头,往往在成长的缝隙中慢慢滋生。(图片来源:freepik)

警方在嫌疑人身上找到一封信,写着:“这个世界是虚假的,我已经赢了。”那是一句冷得令人发抖的宣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何以走到这种思想?他看见了怎样的世界,被怎样的冷漠包围?他曾经试图被理解过吗?我们太习惯用“对”与“错”去判断,却忘了问:孩子怎么了?当社会只在悲剧之后才开始“关心”,那份关心其实来得太迟。

真正的安全,不在于铁门与监控,而在于“关系”——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家人、孩子与同侪之间,是否存在理解与信任。一个被看见的孩子,不容易走向极端;一个能表达脆弱的校园,才是真正安全的校园。我们要教孩子认识情绪、学会求助、敢于表达。因为“安全”不只是避免受伤,更是让孩子相信:世界仍值得被爱。

“我的女儿是第一个受害者,我是希望过后不再有这样的事发生。”

当受害者母亲在记者会上这样说的时候,我看见了绝望中渗出的爱。那是母亲在痛失挚爱的废墟上,仍然渴望别人不必再走进同样的深渊。那种温柔,是教育最初的模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地长大。

这场悲剧,让许多人害怕:害怕校园、害怕孩子、害怕教育的无力。但如果我们只停在恐惧与责怪,痛就白受了。学校当然要检讨危机处理机制;但社会与家庭,也必须重新学习“陪伴”的意义。孩子不只在学校长大,他们在整个社会里学习何谓爱与恨、何谓善与恶。当我们愿意重新连结,当社会每个角落都懂得温柔,一个悲剧,才不会被下一次重演。

命案发生后,学生家长和民众在校门口置放鲜花悼念。(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校园安全,的确需要制度与防护,但更需要社会的清醒与共同成长。我们不能只在悲剧发生后才高喊“学校怎么了?”,却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曾教过他们共情、克制与责任。教育从来不只在校园,它也在餐桌的对话中,在父母的神情里,在社会舆论的回音中。

我们不能每次出事就要求学校承担所有的罪责。教育的土壤在整个社会。若成人世界充斥暴力、偏见与冷漠,校园终究只是这片土壤上最年轻的一角。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一切,他们照见的,是我们这代人的样子。

别让校园成为社会悲剧的出口。真正该反思的,是我们每一个曾经沉默的成年人。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授权分享之原创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董百勤

baiqin820@gmail.com

小学老师、专栏作家。写教育,也写人。 以文字思考课堂与社会,在出口处找到自己。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