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与台湾中文之间的差异,一直是我很有兴趣研究的课题。总是听到许多台商老板们向我抱怨:“为什么我的马来西亚员工总是听不懂我讲的话啊?”;也时常遇到台湾朋友说“每个字我好像都听得懂,但整段听下来,却没办法组合成完整概念。”
这两种语言大概就是⋯⋯“基本上可以沟通,却又常常好像沟通不到。”
注: “沟通不到”算是某种大马华文的文法,表示“没办法沟通”。其他类似用法如“接受不到”,代表“没办法接受”。
身为业务 (公司内称Business Development),语言与沟通能力大概是最重要的吃饭家伙了。不敢说我习得了大马华文的精髓,但却有100次很想帮双方翻译一下的时刻可以跟大家分享。(也曾闹出过不少笑话来。)
“欸,我觉得你在用台湾人的说话方式,采访马来西亚人 (或政治人物)。”我说
今年马来西亚大选前,我和一位在台工作的记者朋友到雪兰莪州的某传统早市出席一场采访活动。在短短15分钟内,记者问了某华人政治人物三次同样的问题,直至最后一次,该政治人物才意会到记者的意思。
“你觉得在A期间,B(人) 会认为C (人) 做的D(事),将带来X群体,在某Y层面上的冲击吗?”尔后,记者将“冲击”改成“影响”、“担忧”再重复询问两次。
身为台湾人,听一次就能完全理解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但若受众是马来西亚人 (即使这位受访者的华文程度已在平均以上),仍可能会遇到下列两个问题。
句子结构太复杂了,并不是大马华人习惯的接收资讯方式。大马华人习惯将同一概念反覆解释、描述。因此建议将句子改写成3到4句,例如A、C、D一句;B、C、D一句;D、X、Y一句。
态度不够清楚( 或强烈)。“冲击”、“影响”、“担忧”都是稍微委婉的负面字,但不够直接。建议将该句改成“X群体是不是都很不开心C,因为Y方面。”
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台湾人与马来西亚华人对中文(或华文)的掌握程度不同。
多数的台湾人是以中文 (台语或客语)来认知这个世界和社会产生连结,眼睛张开的所有文字都是中文。自小学到大学,至少学了16年的中文,而且所有课程、教材 90%以上以中文为主。因此,台湾人的平均中文程度都非常高,会使用很精准的词汇,并且能洞察发言者在选词过程中的言外之意,同时根据时机、场合、上下文、对象、语气等变素去做微调。正因如此,台湾人习惯的委婉说话,嘴里说A,其实是期待听众理解A+。
而马来西亚华人彼此之间并不完全分享类似的文化背景与求学经验。他们的家庭母语可能是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福州话、华文或英文,也有许多人是在家中和不同人说不同语言,例如:和爸爸讲英文、和妈妈讲广东话、和兄弟姊妹讲华文。而学校教育方面,会讲华文的华人通常都有上过六年的华语小学 (简称华小,政府学校、免学费),其以华文授课,习拼音及简体字。 而中学分为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以及独立中学,前二者皆简称国中,由政府补助、免学费,以马来文授课,惟国民型中学有少数的华文课;而后者简称独中,为私立学校,完全以华文授课。
在多元的教育与文化环境下,对多数马来西亚人们而言,所有语言都是拿来沟通的。最重要的是,有正确沟通到 (正确而非精准)。因此,他们讲话很直白,直接、简单而白话 (台湾人可能觉得略显粗俗),语句里的态度感很清楚,但用字极不精确。有时,也会将同样的概念,重复描述多次 (台湾人可能觉得像在绕圈子、太多冗言赘字、抓不到重点)。一方面是发言者没有这么多词汇可以使用,二方面是发言者不会对听众的华文理解能力有太高的期待。
注1:马来西亚也有许多华人是看不懂华文字,甚至不会讲华文的。
注2:早期的华小是学习注音及繁体字的,因此40岁以上念过华小的长辈,是可以书写繁体字的。
因此,以下有几个建议,提供给需要和马来西亚华人沟通的台湾人们、台商老板们参考。
多一点包容心,换位思考。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常在用英文沟通时,是否也常常选字不够精准,且反覆用简单词汇描述事情。
多一点耐心。通常一件台湾人彼此间10分钟可以沟通完的事情,和马来西亚华人,约需花上15到30分钟的时间 (因对方华文程度、文化背景而异)。
使用简短、直接的表达方式,避免艰深字词,并将句子里较困难的华文词汇改成英文。(困难的词汇: 国小课本没有教过的、日常较少使用的,或新兴网路用语。)
长远之计,学习大马华人常用的词汇 (包含常用的英文、广东话、福建话及马来文)。
你好,我男朋友是台湾人如果是想要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找工作,请问Passion有可以推荐的吗?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