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隆雪华堂百年系列2】成立民权委员会 倡议两线制

创会百年的隆雪华堂地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对于不熟悉马来西亚华团历史演变的人士而言,它或许只是一座座落在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名列国家文化遗产的白色古建筑,又或者只是一个活动空间,或婚姻注册的场所。但它不仅是如此。配合隆雪华堂创办一百周年纪念推出的“隆雪华堂百年系列”,《访问》带您了解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隆雪华堂。

80年代中期华团进入新篇章,不再只限于关注华社民间问题,转而推动民主人权的思想和教育,对国家政策提出建言,引领一股具高度的社会思潮,掀起“华社民权运动之春”。

这股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70年代的华教运动。

从73年独中复兴运动起,75年设立独中统考,到78年独大申办失败,华教运动持续至80年代。 1982年,董教总认为若要突破华教发展困局,应该采取结合执政、在野党和华团的三股力量,形成政治“三结合”。同时,董总也提出“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派出“四君子” – 许子根、郭洙镇、江真诚及王添庆加入民政党参政,期望可以从政府体制内捍卫华教。

“华教四君子”的“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策略并不奏效(图片来源:大马华人周刊)

如今回看,“三结合”和“打入国阵”的策略知易行难,后来都劳而无功,不见其效。

另一边厢,五一三事件后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对非马来人不公平的政策,让华社陷入低迷。新经济政策和国家文化政策实施后,华社普遍面对经济低迷和文化受到单元政策打压的困境。

华社所关注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分别触及华社敏感线,让不满情绪持续发酵,最后促成董教总和雪华堂的时任领导结合和进行全国串连,促成“15华团”。

这些分别关注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华团结合起来,使得华团的力量更集中,也催生了一份当时被誉为建国以来最重要的文献《全国华团联合宣言》。为了贯彻联合宣言的精神,“十五华团”成立了“全国民权委员会”,并交由该委员贯彻宣言的第一阶段九大目标。

《全国华团联合宣言》的第一阶段就九大目标(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贯彻九大目标 开展跨族群对话

对于民权委员会的成立,柯嘉逊表示:“民权委员会就是不接受民间团体只是注重民间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有影响力”

九大目标中不少仍适用于今日的时局:包括废除土著与非土著之分、遵从’一人一票’的选区划分原则,符合多元的文化政策制定、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和语文、建立廉洁的行政体系、把新村发展纳入国家发展主流,和重新检讨违反基本人权的法令。

与过去华团所关注的乡情、联谊、互助、和民间问题不同,“十五华团”和“全国民权委员会”把华团自身定位提升至另一种高度,用民权理念应对沙文主义,不再被动应对。

雪州民权委员会领导层,左起柯嘉逊博士、刘锡通律师、张景良、朱自存、陈友信及王兴文。(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1986年第六届全国大选,全国民权委员会也和朝野政党和民间团体对话,并征询他们对《全国华团联合宣言》的态度和立场。

柯嘉逊表示:“不只是跟政党,跟印度社会,马来民间团体如ABIM等等,都有对话”

除了会见华基政党,华团领导主动去联络个其他族群的政党和民间团体,包括回教党。这一系列的对话中,除了获得支持的力量,也发现了宣言的不足之处,即一些部分因为以华人视野的角度出发而显得不够全面。这一切也成了后来华社民权运动的借鉴。

组织定位转型 雪华堂成立雪华青和民权委员会

有了全国级别的民权委员会后,各州也被鼓励成立州级委员会。除了雪华堂,柔佛州、马六甲和森美兰也相继成立自身的民权委员会,让民权运动得以走入民间。

在各州级的民权委员会中,雪华堂民权委员会最为活跃。除了民权委员会,雪华堂也在1985年成立青年团,首批班底结合了本地华团青年领袖和国外留学回国的青年,连同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一同贯彻《华团宣言》的精神,开展民主人权思想的教育工作。

这也是雪华堂内部转型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关键时期。

1989年举办的第一届雪隆华青领袖训练营(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率先提出”两线制” 开启华社民间对改朝换代的想像

80年代中,前首相马哈迪领导的巫统和国阵坐拥强大的势力,而在野党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全国民权委员会率先提出并推动 “两线制”概念。

1982年董总提出的“三结合”,和全国民权委员会提出的“两线制”最大的分别是,前者认为“朝中有人好办事”,后者则倡议壮大反对阵营,以达至朝野可以相互制衡,最后形成以政权轮替作为民主化策略的主张。

但是80年代中一般民众仍对这个概念陌生,因此当时民权委员会联同雪华青在全国各地演讲,将民权的理论和“两线制”的概念普及化和大众化。

青年通过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举办的展览学习民主知识(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陈友信当年任雪华堂民权委员会秘书,同时也是雪华青的干部,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他叙述,当时雪华青的同仁提出了简而易明的“两间杂货店”概念,让一般老百姓了解什么是“制衡”。

“两间杂货店”,就是一个小镇里如果只有一家杂货店,民众只会任由这间杂货店的老板“宰割”(意思为被剥削、压迫、没有选择也无法反抗);但如果小镇里面有两家杂货店,那就可以出现良性竞争,而消费的民众就可以得利。

除了演讲,两间杂货店的概念也变成文字和漫画在民间散播。而在全国跑动的过程中,也获得各州的华堂青年团参与,变成普及全国的一场社会运动。

播下民权种子 完成时代的任务

今时今日提起“制衡”或“改朝换代”也已显得落伍,但在80年代的政治时代背景,在华团本身的框架下提出“两线制”已相当前卫。

陈友信形容:“那是一个非常激荡人心的时代,那段时期大家有个共同目标,而且华社领导也很清楚,正能量太强,雪华堂两大臂膀(民权委员会和雪华青)推动整个运动。”

惟在茅草行动发生之后,华团领导更迭,全国民权委员会被视为“协商派”的雪华堂时任会长林玉静(同时任刚成立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简称“堂联”,现改名为“华总”)总会长),于1992年5月13日宣布“停止操作”。

“不过也不要紧,一代人做一代事,民主人权的论述已经是被接受”,陈友信感叹的说。

全国民权委员会解体,“15华团”在堂联成立后分道扬镳,实为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民主人权的概念的种子已经撒下,正待择日萌芽之时。而全国华堂仅存的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也熬过重组风波,依然继续捍卫和推广民权理念至今。

上一篇:华社民权运动之春——对抗单元文化政策

下一篇:从多事之秋到黑暗时期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仕强

隆雪华青团长、时事评论人。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