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隆雪华堂百年系列3】从多事之秋到黑暗时期

创会百年的隆雪华堂地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对于不熟悉马来西亚华团历史演变的人士而言,它或许只是一座座落在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名列国家文化遗产的白色古建筑,又或者只是一个活动空间,或婚姻注册的场所。但它不仅是如此。配合隆雪华堂创办一百周年纪念而推出的“隆雪华堂百年系列”,《访问》带您了解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隆雪华堂。

80年代可谓多事之秋。1987年,华社刚经历让不少中、下阶层的华裔蒙受巨大财务损失的马化合作社风暴,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间获悉政府正以加强推行“国家教育政策”为由,酝酿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

刚上任不久的时任雪华堂会长张景良认为事态严重,不能让董教总孤军作战,随即于1987年6月11日召开’15华团’紧急会议,以结合全国华团之力,商讨对策回应这即将实施的单元教育政策。

‘15华团’会间议决成立‘关注教育部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行动委员会’的7人小组(后简称‘7人行动委员会’)以跟进事情进展与监督备忘录草拟。委员会以雪华堂会长张景良为主席,林晃生任副主席,委员包括沈慕羽、刘锡通、苏林邦、陆庭谕和庄迪君。

同年8月,教育部突然宣布将委派约两百名不谙华文和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到华小担任行政高职。此时初始由董教总交涉,随后‘15华团’的7人行动委员会接过交涉任务,而雪华堂也成了开会进行商讨和协调的集中点。

7人行动委员会在10月8日会见华基政党,并获得马华、民政及行动党-三个朝野华基政党的支持,并达成共识于3天后召开捍卫大会。

全国华团政党抗议大会于天后宫举行,并由华教华社人士领军。(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民间团体和政党联手 天后宫召开4000人大集会

这场名为’全国华团政党抗议大会’的大集会在吉隆坡天后宫举行,汇集了全马各地华团、华校三机构、马华公会、民政党、行动党、人社党(1989年改名为人民党)、社民党等等党团代表,出席人次多达四千人。该大会由时任雪华堂会长张景良担任大会主席。

大会上,华社捍卫华小永不变质的意愿十分清楚,认为担任华小高职的一定要具有华文资格,并只问资格,不问种族肤色。会间也达成共识,若教育部不撤回指令,雪兰莪、马六甲以及槟城受影响的45所华小将在15-17日进行三天罢课行动。

1987年10月11日,全国各地华团和三大华裔政党在天后宫举行抗议集会。(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柯嘉逊认为天后宫大集会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和平的方式下举行,大会也没有闹事,没有(上街)示威,仅据理力争捍卫华校的权益。

时任教育部长安华由始至终态度十分强硬,并无妥协的迹象,甚至扬言对付允许罢课的华小校长。直到罢课行动即将发生的前一天下午,内阁方成立包含马华和民政代表,即李金狮和林敬益在内的5人小组以尽速解决华小高职问题,大罢课行动才因此作罢。

虽然如此,由于取消罢课的消息太晚释出,有者也对取消罢课的决定持有不同意见,隔天一部分的华小依然进行一天的罢课。这也让巫统逮到机会,由时任巫青团团长纳吉于10月17日,即茅草行动发生前的10日,在拉惹慕达路体育馆号召一场万人集会进行反制。

对比天后宫的大集会,巫青团召集的集会选择在五一三事件首发地点的甘榜巴鲁召开集会,现场更出现排华意识的横幅,可被解读为具挑衅的行为。

较早前安华更宣称将在11月1日号召五十万人召开特大集会,以“庆祝”巫统41周年党庆为借口,进行力量的宣示。

朝野民间百余人陷牢狱之灾 雪华堂成营救中心

但在1987年10月27日的这一天,一切都改变了。马哈迪为首的政府以种族关系紧张为由,以‘茅草行动’为行动代号展开大逮捕,也禁止所有的大集会,包括巫统五十万人大集会。

首批被逮捕的人士共63名,包含朝野政党人士和民间团体领袖,而逮捕行动持续至11月14日,资料显示逮捕人数高达119名,其中包括林晃升、沉慕羽、庄迪君和柯嘉逊等华文教育人士在内。

同时,四家报刊出版准证被吊销,包括两份日报《The Star》和《星洲日报》,和两份周报《祖国日报(Watan)》和《The Sunday Star》。

雪华堂时任会长张景良并没有被当局逮捕,随即负起营救被捕者的责任,雪华堂再次成为集中点,成为被捕者的‘营救中心’。 ‘营救中心’除了成为会议和记者招待会的地点之外,另外一个任务是为被捕人士提供法律援助。当时刚归国成为执业律师的蔡庆文是律师团的成员,担任教总主席沉慕羽的律师。

隆雪华堂与董教总华团领导人在记者会上呼吁政府释放林晃升及沈慕羽等人,左为陆庭谕、张景良、林玉静、林源瑞及周素英。(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蔡庆文表示:‘逮捕事件一爆发,我们能够做的也就是请愿,也不能够做什么’ 。

政府以内安法令展开逮捕,可以对任何‘被怀疑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士进行无审讯扣留,也可以在内政部长的授权下延扣2年。恶法赋予政府莫大的权力,这情况下民间除了继续施压和提供援助,确实也无能为力。

为打压异议而设 茅草行动另有图谋

柯嘉逊和陈友信皆认为,策划这场逮捕行动的人士手段高明,当权者透过这场大逮捕把所有异议份子打压下来。

柯嘉逊认为:‘那时(茅草行动)的目标不是我们,他们巫统分裂,那才是重要的因素’

时任首相马哈迪为首的A队,在1987年4月的党选中,仅以43票的微差打败B队领军人物东姑拉沙里连任巫统主席。但巫统B队来势汹汹,让马哈迪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 B队12人更是在6月入禀法院,要求法院基于有超过30个未注册的支部参与投票而宣布党选无效。

陈友信形容:“下棋者是个高手,把几个问题都一窝蜂扫进来。 ”

华校高职事件虽是引发茅草行动的导火线,但多方研究茅草行动的人士普遍相信,这行动背后是马哈迪为了巩固自己实力而实施的手段。

80年代中,华团引领的华社民权运动之春引起民间的巨大回响;马华也积极争取华人权益,包括在86年积极替合作社风暴受害者向政府争取退款,更在党大会通过一项否决马来特权的议案;各地劳工工会也积极捍卫劳工权益;红泥山事件的发生;林吉祥和行动党指控马哈迪涉贪;巫统AB对分裂激化等等事件相继发生,让马哈迪政权受撼。

1987年10月29日《新明日报》剪报(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如今回看逮捕名单,首批逮捕者除了华文教育人士之外,属于巫统B队成员的巫青团执委达祖丁、依布拉欣阿里、法米伊卜拉欣,多名环保分子、工会人士、朝野政党的党要皆落网,最大受益者是马哈迪为首的执政集团。

最终,法院于1988年宣判巫统为‘非法组织’。但马哈迪随后抢先宣布成立‘新巫统’,重新继承巫统资产和动员机器,而B队姑里也成立46精神党,巫统大分裂。随后更引爆了1988年马来西亚司法危机,司法权力大幅被削。

华团领导更迭 年轻一代进入运动前线

一场茅草行动形成的白色恐布,让马来西亚于五一三事件之后再次进入黑暗时期,大逮捕的余波不只影响华社,整个公民社会圈子也相对沉寂,民权运动也转而低调。

茅草行动之后,雪华堂也持续施压政府释放被捕人士,也继续推动民权运动,但力量已大不‘15华团’高峰时期,个别领袖也基于各种原因也选择低调,华社民间运动的势力受挫。

陈友信表示:‘在那种强势‘氛围’底下,并不是每个华团都会跑去示威,真正捍卫的就是雪华青’。

扣留者家属及社运人士到湖滨公园举行集会,抗议政府展开的“茅草行动”无审讯逮捕。图为柯嘉逊妻子Anne被便衣女警员强硬拖拉。(图片来源:隆雪华堂)

茅草人士中被捕的受害者家属和支持者,一年后于吉隆坡湖滨公园聚集,声援在扣留营里绝食抗议的人士,陈友信回忆,这是许多雪华青的同仁首次见到大批政治部和联邦后备军驻守的情况。

张景良卸任雪华堂之后,由‘协商派’林玉静接任,林氏也成功打败沉慕羽,成为新成立的堂联总会长。由于路线不一,‘15华团’分道扬镳,全国民权委员会解体,华团接下来也不复当年民权抗争之勇,转而做一些没什么争议的事情。

虽为一个时代的终结,但80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也成为当时年轻一代宝贵的机会教育。

陈友信补充:‘基本上那是一个社会觉醒运动,让雪华青的朋友真正的进入运动的前线,也产生了后来不少的领袖。

上一篇:成立民权委员会 倡议两线制

下一篇:立白病毒重创家畜业 改写养猪业历史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仕强

隆雪华青团长、时事评论人。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