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将尽,新岁又来。当我们还在回味那大放异彩的文艺复兴时期,顷刻间已来到由人工智能主宰的黄金时代。过去和未来、先进与落后、写实与幻想、塔罗与科学,彼此交错、融合。在这魔幻都市,我们身如浮萍,吞咽下文字,然后保持缄默。而书籍是救命稻草,压在枕头下,成为对抗虚无的巨大武器。 《访问》邀请不同领域的读书人,向大家推荐他们在2023年读过的一本好书,带你触摸最真实的人性、聆听外卖诗人的心声、探索潮州人数百年来的海洋大历史、回望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元年、点燃对于美食的热情⋯⋯也许你错过了这些好书,那正好可以作为你在2024年的阅读参考。 在这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时代,让我们保持饥饿,保持阅读。
1. 《吆尸人》|推荐人:许国伟(时事评论员)
台大历史系毕业的许国伟,常常从历史角度评论新闻时事,借古喻今。2023年,许国伟推荐的好书是廖亦武的《吆尸人》,他开门见山说:“这不是新书。但,这是我’翻牌子‘般时不时找出來,翻读次数最多的书之一。”
推荐理由:不烧脑的奇幻故事,是最真实的人性故事。
作者廖亦武是一位奇人。他采访了众多中国社会底层人,再用对话方式写出他们的故事。
有彷佛只是影视出现,现实生活难以一窥真人的职业,像赶尸人、盗墓贼、豪丧者、人贩子、江洋大盗、偷渡犯、百岁和尚、风水先生等等。
有经历政治疯狂时代下的受害者,像老右派、老地主、土改受害者;也有当年要风有风的得意者,像老红卫兵。
也有近现代政治禁忌亲历者,像六四反革命者和法轮功修炼者。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读來都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就算是普通得再不普通的职业,像乡村老师、遗体整容师、街头艺人、作曲家、厕所门卫……他们的故事一点都不普通。
更別说,还有农民皇帝的故事。
如果不想烧脑,是可以当奇幻故事读一读。
然而,对近现代中国政治、社会及历史有一点认识,再读这本书就会明白,这些故事是大时代的缩影。
类似的故事,真实发生在成千上万的人身上。就像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常有社会各种奇葩的人与事短片。
读了廖亦武的《吆尸人》,就会明白这些都只是不断重复上演的人性故事。底层的故事,是最真实的人性,也是最真实的声音。
2. 《遥远的海岸:中国海疆上的殖民扩张》|推荐人:林韦地(医生、作家)
你想像中的作家林韦地医生是怎样的形象?身穿白大褂,神情冷漠,举止拘谨?医生、作家、出版人、书店老板,这位多重身份的医者常常在社媒言辞犀利,干脆利落。身为潮州人,他2023年推荐的书籍跟潮州人数百年来的海洋大历史有关,这本书是Melissa Macauley的《遥远的海岸:中国海疆上的殖民扩张》。
推荐理由:不再悲情的南洋华人史,实为潮州人数百年来的海洋大历史。
2023年读过印象最深刻的一本好书,绝对是《遥远的海岸:中国海疆上的殖民扩张》,作者Melissa Macauley是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取得不大精确,整本书其实说的是潮州人数百年来的海洋大历史,和“中国”其实没有太大关系。故事从十六世纪的潮州海盗林凤与林道乾说起,曾立足台湾,和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作战。数百年来,潮州人在东南亚和其海域有过非常辉煌的的历史,郑昭做过暹罗的王,进入西方殖民时期,潮州人垄断了南洋的鸦片贸易 。
“在南洋我们所听过的华人史,常常显得过度悲情,彷彿所有南洋华人的祖先都是被卖来南洋的苦力。但这本书清楚解释,潮州人在南洋的移动和殖民,其实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很有关系。潮州人善于在西方殖民者,中华帝国和东南亚在地民族之间周旋,经商累积巨大的财富,这段历史也影响后来华人在东南亚各国独立建国后的发展至今。”
我自己父母的家族都是潮州籍,因此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年轻时候对自己潮州人的身份并没有太大感觉,后来才发现自己在东南亚之间移动的生命历程,对文化和商业的兴趣,其实都和潮州人的性格和历史相关。
因此,这是一本南洋华人尤其是潮州人都应该读的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3. 《他送外卖,夹着诗》|推荐人:吕育陶(诗人)
马华诗人吕育陶,美国康贝尔大学电脑科学系毕业。现为投资银行资讯部经理。曾获台湾时报文学奖新诗奖、花踪文学奖新诗首奖。著有诗集《在我万能的想象王国》、《花袜子。自辩书》、《寻家》、《一个人的都市》。
由吕育陶推荐的“外卖诗人”王计兵最近在中国网络大火,骑行15万公里,创作5000多首诗,被全网2600多万人追更。
生活中的王计兵沉默寡言,他喃喃自语:“我是一个笨拙的人,从年轻时就一直在写,现在五十多岁了,仍然一直在写,并且会一直写下去。”
推荐理由:这本诗集就像一桌农家小菜,让我嗅到有血有肉的生活。
《赶时间的人》是王计兵的第一本诗集,1969年出生的他,写过四千首诗,在2022年12月出版。出生于徐州苏北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初中辍学,19岁去了沈阳当建筑工。那时他放工后就在路边旧书摊看书,次数多了,竟然产生了写故事的念头,后来他回到家乡,开始投稿,在文艺刊物发表小说。写小说写得太投入,他为了感受小说人物丧亲之痛,竟然在家穿起白衣、白鞋,模仿披麻戴孝,彻底激怒了父亲,结果父亲把他写了二十万字的小说一把火烧掉,那是1992年。
烧稿事件之后,他就没再写小说,娶妻生子,为生活奔忙。但他没有放弃写作,断断续续,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读一遍给自己听,然后顺手丢掉。
2006年他买了台电脑,空闲时上网,在QQ里写日志,那是他写诗的起点。随着网络经济的起飞,2018年他开始当起外卖员,2022年7月,他一首《赶时间的人》被诗友无意发到微博后,“外卖诗人”成为热搜,浏览量达两千万。
“这本诗集展示了我们忽略的城市底层小人物的心声,相比起玩弄短句和点子,精致华丽无忧无愁的诗,这本诗集就像一桌农家小菜,让我嗅到有血有肉的生活,召唤我久未亲近的感动。”
诗集里除了呈现外卖员的生活,一大部分也写他家乡的母亲、父亲。《请叫我王计兵》一诗,显示了在极度数位化的制度中,人如何被扁平化成一个数字,”我不叫兄弟/兄弟在别的城市/我不叫父母或孩子/他们都在乡下/我明明一动未动/名字却跑丢了/你可以叫我:上一个/也可以叫我:下一位“。
而写给父亲的一诗《新坟》,在每个人用旧了的清明里,给了我们新的记忆,”父亲的坟/在一片长满各色杂草的/旧墓地,新的突兀/被用旧了的清明/对于父亲还是新的“。《春节快乐》则体现春节流落异乡游子的心情’站在空荡荡的马路/喊自己的名字/就像喊一个亲人/就像母亲喊自己的孩子/于是,整个异乡就升起了炊烟‘。
以后在路上看到外卖员,我会想起王计兵的诗”如果说送外卖的生活是苦的/是日子里喝下的药/我的诗,就是药后吃下的那颗糖“。
4. 孙德俊:《AI科学家李飞飞的视界之旅》|推荐人:孙德俊(科技业者)
孙德俊是营销科技公司Antsomi联合创始人,两届马来西亚数码协会主席,日常撰写互联网、科技及商业评论。今年著有新书《数码时代:48个生存基本法》。关于人工智能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在眼花缭乱之际,孙德俊为读者精选出李飞飞博士撰写的回忆录——《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AI科学家李飞飞的视界之旅》。
推荐理由: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起点,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险和发现。
2023年是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元年。多年以后,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检视2023年的话,它之于我们的意义,就有如1994年互联网商业化元年一样。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来读这一本李飞飞博士撰写的回忆录《The Worlds I See :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AI科学家李飞飞的视界之旅》,天下文化),是再恰当不过的时间点了。
生于中国的李飞飞博士,15岁移居美国,展开了她的学术和人工智能之旅。在研究上拥有高度成就的她,也在斯坦福学术假期的时候,加入谷歌,最高职位是副总裁/Google Cloud AI/ML首席科学家。在学术与应用之间,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李飞飞博士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也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也点出了李飞飞博士对这个世界的期许。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起点,最重要得拥有的能力就是:”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险和发现“,因为前面的世界充满未知,我们应该利用眼前的科技,去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
这就有如李飞飞博士在出席2018年6月举行的美国国会针对人工智能所举行的听证会时所写下的这一段感想一样:”I was sure of one thing: this technology had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orld for the better. How exactly we’d reach that future remained an open question, but it was clear, even then, that conversations like the one about to begin were our best chance at answering it.“
“只有不断地追寻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未知的答案。”
5. 《BEAMS ON LIFE 理想生活》|推荐人:马拉妹(美食博主)
资深媒体工作者、美食博主马拉妹(原名曾智霞),曾在报馆任职多年,后转投新媒体及活动策划公司。她翻阅饮食历史,用美食倾诉衷肠,让吃饭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情变得温情脉脉。
推荐理由:一旦有人分享,美味是加倍的。
“理想生活,从让‘吃’变成一种幸福开始。”
“BEAMS,是日本著名时尚品牌,经营范围包括国内外原创时装、杂货、家居用品乃至咖啡、唱片、艺术品等,涉及生活诸多方面,倡导‘Basic & Exciting’(简约&刺激),打造潮流生活方式,至今旗下有超过20个品牌,店铺遍及日本。”
“这个时尚集团里,找出46名员工,抛出同样问题:‘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厨房里最珍重的是什么?’‘对烹饪产生兴趣的契机?’展示46种风格迴异,有趣非常的餐桌风景。”
“无论何时何地,饮食就是生活的中心,每个人喜欢家中的角落都不同,厨房、餐厅与起居室,但即使是简单的饭菜,一旦有人分享,美味是加倍的。“
”在BEAMS员工的餐桌上,西班牙海鲜烩饭、玛格丽塔比萨、油封鸭、炸鸡块、厚蛋烧、瓦片荞麦面、肉酱咖喱、磅蛋糕……倾注情感的饭菜、体现心意和品位的餐具,彰显着主人们认真生活的态度。“
”这是一本放在案头上看了一整年的闲书,偶尔翻一页,看一个人,看他们努力经营的理想生活,很认真,很羡慕。“
6. 《法律的悖论》|推荐人:王钶鍒(前新闻主播)
前新闻主播王钶媃,在媒体领域深耕细作,获得中国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大众传播与媒介管理专业。今年与《访问》合作主持其第一档网络谈话性节目——《一桌饭·一席谈》。
推荐理由: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法学是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但法律不等于司法,有时法律高高举起板子,司法却轻轻地放下,比如日本和美国多州刑法虽也有死刑条款,法院却很少判处罪犯死刑,因为法律即是法不容情,又可以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即能严惩,也是在保护犯罪人;禁止毒品即限制了自由,同时又为了保障自由。
作者罗翔用一系列精彩案例与读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探讨,“灵魂拷问”究竟是邪恶才犯罪,还是犯罪才邪恶?世间诸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在人性道德与法律规训这场古老的儒法之争中,明辨是非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价值观思维,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那句名言:当你走出法学院时,你眼里再没有男人和女人,而只有原告和被告。
不过,我们小老百姓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知道点法律知识呢?因为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作为法学博士的卡夫卡曾说: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法律永远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摆设,法律是少数贵族统治我们的秘密之一。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知道,法律与司法的不同之处,有时法律是非分明,法官却草菅人命,枉法裁判,形成冤案,或同案不同判,因此栽培优秀的法官与制定严谨的法律一样重要,而公民拥有法律意识,同样重要。
7.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推荐人:高慧玲(出版人)
三三出版社创办人高慧铃,毕业于新纪元中文系。
推荐理由:换一个视角去重新审视商朝的历史及文献。
今年读到最惊艳的书,当属李硕的《翦商》。
“翦商”,指的是周人“翦除商朝、推翻商朝统治”的事业。喜爱《易经》的读者,对“含章可贞”这四个字大概不会陌生。根据历史学者高亨的考证,“含章”就是“翦商”。因为翦商是危险而隐祕的行动,必须低调进行,因此《易经》必须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字去遮掩其真正意图。从这个角度去看《易经》,就有了一个豁然开朗、可供理解的角度。
这本书从中国上古时期“人祭”(杀人以祭祀)说起,揭示周人翦商的起点——周族人被迫长期猎捕羌人作为商王献祭的人牲,直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及儿子伯邑考被商王杀害献祭,“翦商”的计画不得不下定决心去进行。作者展示了大量考古资料及甲骨文研究去还原商朝历史,对一些古籍中含糊之处提出解释。由于书中的叙述与我们熟悉的典籍记载存在差异,有人会认为内容多是作者的脑补,但我觉得即使不一定正确推论,它仍提供一个重要视角,去重新审视商朝的历史及文献。
喜欢中国上古史、《易经》或是《封神榜》的,或许也可以找来读一读。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知识翻新,它填补了我对商朝历史的认识空白,也修正了《史记》一些错误的记载,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如果读罢意犹未尽,还可搭配作者的另一本书《孔子大历史》一起看,内容与这本《翦商》也有呼应之处。
8. 《浮世蔷薇》|唐南发(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唐南发,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担任联合国难民署独立顾问。平日养猫、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资深生活家。
推荐理由:一窥中国50年的变化
能够边读一本书,边具体地想象内容所描绘的地方和事物,因而产生共鸣,是令人愉悦的事。《浮世蔷薇》就是这样一本书,因为上海占了很大篇幅,而昔日的十里洋场,是我极为喜欢的城市。
《浮世蔷薇》固然有很多不符合中国官方论述的内容,但读这本书可以一窥中国过去50年的巨大变化:从文革,改革开放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代中国人所经历的心理转折之大,举世罕见。
尽管如此,这本书最引起我共鸣的,不是这些物质上的变化,而是三个不同世代的中国女性不计迥异的时代背景,敢于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勇气,虽然过程中不乏一些错误的决定,但也因此让她们的人生更为丰富多彩。
若林对事情的一些看法,也引发我的深思:对所谓故乡的淡漠,认同香港是因为那是养成其世界观与个性的地方,与前度“和解”之必须,还有“在极权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去理解反帝反霸权的口号”,而人是否有了共同的目标,就可以“忽略同行者的错误,甚至是致命的错误”等等。
2023年走到尾声了。如果要我推荐一本好书,毫无疑问,就是闾丘露薇的《浮世薔薇》。它未必为所有事情提供一个答案,但它让我知道有人和我一样,一直在思考着未必有答案的人生疑问。
9. 《我可能错了:森林智者的最后一堂人生课》|黄佩玲(电视节目主持人)
黄佩玲是RTM《你怎么说》电视主持人,CityPlus FM前电台DJ兼制作人,跨界媒体人。
推荐理由:理解自己其实一无所知,就是一种智慧。
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我想就是这本了。这足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欢与敬佩吗?
作者比约恩是一位瑞典经济学家,年纪轻轻26岁事业就有成,是国际集团最年轻的财务长,他却选择放弃高薪厚职,到遥远的泰国森林出家。过了17年的僧人生活,他遵循内心的声音还俗,岂料对社会适应不良、需要接领救济金,进而罹患忧郁症。后来他努力跨出黑暗期,用自己的僧侣智慧成为众人的心灵导师。尽管因为渐冻症而于2022年逝世,但他给世界留下了这本充满智慧的书。
而我有幸读了。在泪流满脸不止一次中深深赞叹与反思,“我要传授你们一句有魔法的箴言。”
有一个夜晚,在寺院的一名导师阿姜贾亚萨罗在开示时说:下次,当你感觉到冲突开始悄悄酝酿、你和一个人的关系演变到快破裂的时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真诚与笃定地对自己重复这句箴言三次,你的担忧就会云消雾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这句有魔法的箴言是:
我可能错了
我可能错了
我可能错了
在书中读到以上这一段时,眼眶马上泛泪。不瞒你说,我甚至有点如释重负。这个错,不意味着都是错误的错。作者写道:人都很喜欢认为自己对眼前发生的事很了解,也能准确解读各类事件与周遭世界。觉得自己就是了若指掌,也自认可以决定与断定各种现象的是非好坏。我们往往认为,生活应该按照自己的希望与计划发展,但通常情况并非如此。不预期生活按照自己认定或感觉该有的方式发展,这是一种智慧。理解自己其实一无所知,就是一种智慧。
这本书我会重读,我相信再读一次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第一次的阅读,我是哭得无法自己。比约恩的文字很简单,但句句进入我的心,让我觉得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被安慰、被轻轻摸头的呵护感。
10. 《太白金星有点烦》|推荐人:罗炜雄(讲师)
罗炜雄是一名企业家兼MBA讲师,常探讨经济、商业、政治热门课题与最新市场趋势。谈钱不伤感情,商业书不再枯燥,本年度罗炜雄为读者推荐这本职场生存指南,神仙也照样当社畜。罗炜雄称,“我真的很佩服作者超强的想象能力,所以我极力推荐这本带有笑话讽刺的商业书给读者。”
推荐理由: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成就金仙。
《太白金星有点烦》是一部以《西游记》为背景的办公室政治的讽刺小说,这是作者马伯庸今年继《大医》长篇小说后的另一部力作。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以太白金星李长庚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唐僧取经的过程,揭示了其中的企业内部人际等各种利益交换和博弈。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极大的热议。微信读书好评如潮,推荐值更是高达93.1%
这部小说既是对《西游记》的致敬,也是对现代企业内部的政治办公室的讽刺,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风趣。
本书对《西游记》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六耳猕猴、镇元子、嫦娥、观音等,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角色,既有对原著的尊重,也有对现实的隐喻,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本书将西天取经视为一个由天庭和灵山共同推出的重大项目,太白金星作为项目策划人,要负责设计九九八十一难,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他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在各方的逐利和斗争中寻找平衡,是本书的主线。
每一难,太白金星必须绞尽脑汁,确保唐僧不死,但是又不能够太假,因此必须和各路妖魔鬼怪谈判交易,确保每一难对于唐僧都是一种升级和修炼。
从侧面来看,这说明了太白金星,身为一个好的项目管理者,不仅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还要有灵活的应变和协调能力,能够及时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风险和冲突,保证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太白金星在项目中,要与观音菩萨、孙悟空、六耳猕猴等各种角色打交道,他要根据他们的性格、能力、需求和利益,进行合理的安排、激励、沟通和评估,使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项目的成功做出贡献。这体现了一个优秀的人才管理者,不仅要有洞察人心的智慧,还要有赏罚分明的公正,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太白金星不仅要面对下属的挑战和困惑,还要面对上级,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的压力和期待,他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展现出自己的领导力,包括决策力、执行力、影响力和学习力,使自己能够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成就金仙。这反映了一个卓越的中层领导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见,还要有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反思,能够在挑战中成长,在成长中领导。
本书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插科打诨地表达了作者对商场和企业内部的斗争的观察和看法,不时穿插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和梗,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刻和辛辣,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企业内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