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从容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AI面前,是进是退?

数字化浪潮迅速崛起,中小型企业进退两难。电子发票实施至今,还是一头雾水?投了一大笔钱把企业AI化,短期内却看不到效果,那还要不要继续?MELODY电台与《黄隽斌财汇说》主持人黄隽斌携手,邀请了业内高知名度人士——利安达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拿督孔令龙太平绅士、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以及埃森哲高级董事总经理李俊祥,于“SME一小时座谈会”中分享在这波科技浪潮面前,企业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

孔令龙:电子发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已有超过八十个国家推行电子发票制度(e-Invoice),大马也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是政府数字化政策的一部分,也是推动企业转型、提升运营效益的契机。

然而,许多中小型企业申诉无门,繁琐的工序,复杂的电子设备,无疑加重负担。

这时你问,数字化转型、电子发票真的有必要吗?

孔令龙分析大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因与必要。

税务专家拿督孔令龙回答:Do the right thing(做对的事情)和Do the thing right(把事情做好)是两种不同的事情;前者是效率,后者是效果,而电子发票的推行正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电子化与数字化的概念并非单纯的系统替换或流程优化,而是对业务模式的全面重整和提升。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根据调查数据,尽管马来西亚推行电子发票已有相当时日,但许多企业仍未积极响应,孔令龙分析主要原因:

  1. 企业优先事务分配不均:33.9%的企业表示,他们当前的业务重心在获取更大订单或其他优先事务上,因而未做好电子发票的准备。
  2. 对现有模式的依赖:33.3%的企业认为当前的业务模式仍然适用,未感受到推行电子发票的必要性。
  3. 行业不匹配:30%业务运营不适合采用(如外包、夕阳业务)

然而,随着政府的数字化政策逐步落实,企业转型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要之举。

电子发票能增加国家税收,减少税收缺口;但许多中小型企业仍未准备好,唯阶段性实施,可避免加重商家负担。

政策导向与电子发票推行

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陆续推行多项数字化政策,如网上更新护照、自动通关系统(Autogate)以及内陆税收局的STAMPS系统。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政府与企业的营运效益,并有效缩小税收缺口。

他指出,2024大马预测总收入为3076亿令吉,而60.1%的收入来自直接税收(公司税、个人所得税);19.1%为间接税(如消费税、销售税、服务税)。而回顾2017-2024年间的政府财政状况,大马在近几年的发展支出与营运开销多于总收入。

因此,进一步提升税务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政府收入的稳定至关重要。马来西亚政府的数字化进程,也旨在通过电子发票缩小税收缺口,从而有效提升税收管理效率。

政府提供津贴与税务减免

许多中小型企业苦于转型设备资金,然而孔令龙整理出——为鼓励企业更好地过渡到电子发票,马来西亚政府提供了多种数字化援助金和税务减免政策,如:

  • 数码化援助金:最多5000令吉用于购买电子发票相关软件及ICT设备
  • 资本津贴:首年40%;后续每年20%,包括购买软件及ICT设备,定制电脑软件开发的咨询、执照与相关费用。
  • 环境、社会及治理(ESG)税务减免:企业若符合ESG标准,每年最高可享受最多5万令吉的税务减免。

电子发票的推行,标志着马来西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起点。尽管目前操作上仍不明晰,从以往“收钱的人才开单”,转向供应商与买家双方都需要开电子发票——当中牵涉问题极多。然而,孔令龙以他在中国的经验分享,只需用微信扫码付款,电子发票立即能传送至手机。他相信,有朝一日大马的电子发票进程也会去复杂化,从特定软件到手机应用程序,让中小型企业能真正进入数字化转型。

左起:Melody FM电台DJ温慧茵、黄隽斌、李俊祥、孔令龙、尤芳达、Melody FM电台DJ林震前。(摄影:陈保伦)

尤芳达:AI浪潮底下,企业应该招聘怎样的人才?

然而,在这样的数字化转型之中,人是否还是企业的核心?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从人类文明开始谈起,远古时代学会用火到工具的发明,我们一直在借助各种工具提升劳力。而如今,人工智能(AI)的出现,它不仅是一个工具,而是对人类智力的拓展。

尤芳达教授建议企业培养更多心智员工,以面对数字科技浪潮。

智能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革命让人类跨越了物理的限制,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商机无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AI不仅能够接管重复性工作,还能通过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手段,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超越人类的能力。企业运行模式、人才培养标准、工作环境都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员工,都是互联网社交媒体之中的幸存者——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指令接受者,而是拥有独立思考、社交网络运营和跨领域学习能力的新型员工。这意味着,在选择和培养员工时,不能只局限于“生存技能”的评估,更要考量他们的“生活智慧”——懂得自己的责任,拥有同理心并且关怀社会。

AI世代,心智员工的价值

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在工作中的角色和定位。重复性、机械化的任务逐渐被机器取代,但有价值的产品和创新仍然依赖于“心智员工”——那些具备创造力、成长心态和情感智商的员工。他们不仅愿意学习,态度积极,而且能够通过经验累积和好奇心激发创造力。

人工智能虽能帮助我们在智能层面上进化,但在情感和人际互动上,心智员工依然不可替代。未来员工的培养需要注重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心理平衡与情绪管理的技巧。这将帮助他们在面对未知挑战和新兴科技时,从容应对。

李俊祥:生成式AI对人类的学习与超越?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简称GenAI)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逐步实现了与人类相似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展现出超越的潜力。那么,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究竟是如何定义人类与机器智能的界限?在企业应用方面,它又如何为商业世界带来革新?

李俊祥分享生成式AI如何为国内外企业带来转型契机。

埃森哲高级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高级人工智能负责人李俊祥首次用中文分享生成式AI的趋势。

从机器学习到生成能力

生成式AI的发展路径起始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随后经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突破,最终形成了当前的生成式AI。

如今的生成式AI不仅能够创造新的文本,甚至能以图像为文本,再生成进阶文本。这种多模态的能力使得AI能够在跨媒介的场景中提供更为复杂与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发展不仅提升了AI与人类沟通的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各行业的运作方式。

李俊祥以银行业为例,需要大量与客户沟通与处理信息,因此将成为受AI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它能够帮助企业节省40%的时间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但与此同时,若不积极拥抱这项技术,传统银行业务也将面临被颠覆的风险。

AI并不等于Chatgpt

然而,许多人将生成式AI与ChatGPT混为一谈。李俊祥解释,实际上ChatGPT是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其背后依赖的是复杂的语言模型、大规模数据集和深度学习算法。而生成式AI的能力不仅限于聊天工具,它还涵盖了图像识别、视频处理、文档分析等多领域应用。早期,用户只能通过文字与ChatGPT进行互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期甚至可以通过图像与其互动,使得AI的应用场景变得更加广泛。

专家学者展开三大主题:重整、重塑、重设,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策略规划与实际操作指导。(左起:李俊祥、孔令龙、尤芳达、黄隽斌)

随着生成式AI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自然也改变了消费者对企业的期望——他们期待在服务中,能获得类似于“ChatGPT”般的交互体验。然而,这是好是坏?

以李俊祥的一句话作结尾——“生成式AI可以是充满毁灭性的危机,也可以是千载难逢的生机。”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找到适合自身的AI应用路径;并借着它,寻找企业重设的契机。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